2013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 桓公二年记载: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 )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 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 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通过层层分封,可以起到巩固周王室的作用。从材料“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也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 A。 B项材料未体现; C项宗法制未体现; D项说
2、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 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 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国民政府的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
3、料中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 “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 ABC项。因为 A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主要是西方书籍非俄文书籍; B以俄国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开始了国民革命运动,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方面的,与当时的形势不符合; C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与俄文书籍关系不大,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关系恶化。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期间得到
4、苏联的大力援助。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据国民政 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 13家,1940年为 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 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 D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许多企业被迫迁到内地,材料中重庆地区工厂数量大为增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题选 C项。 A项 1895年
5、马关条约签订,时间上与本题不 符; B项 “民族工业的繁荣 ”与抗战期间的民族企业的现状完全不符; D项国共内战开始于 1946年与本题也不符。 考点: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沿海的内迁,也加强了各个地区阶层的相互的了解,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 “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僭侈,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 平等思
6、想的传播 通商口岸的开设 民主政权的建立 商品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 “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也。 ”大意是:近来社会风俗日益华丽奢靡,服饰变化较大,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人变得没有差别,尤其是在上海。即使是原来被视为低贱的仆役、小贩,有了钱也会穿戴阔绰,徜徉街头,出入欢场。而人们对此也已习闻习见,不再感到惊怪。据此,本题中 项说法正确,第 项 “民主政权的建立 ”与 19世纪末晚期实际不符,本题选 D项。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7、新思潮也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05年 8月 26日人民日报报道: 2004年,深圳每平方千米土地产生了1.75亿元的 GDP和 6 000万元的税收,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2005年上半年,深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 3 8,每万元 GDP的耗水量下降了 13,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材料不能体现出 ( ) A深圳的发展不仅有速度还有质量 B深圳的经 济发展已进入低能耗、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C深圳用具体的实践有力阐述了 “科学发展观 ”的深刻含义 D深圳成为国内发
8、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深圳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效益还很好,质量也很高,深圳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低能耗、高产出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含义,实现了和谐的发展。因此 ABC三项都能体现。但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不出来。故选 D 考点:科学发展观 点评:深圳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走向了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道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需要把握。 董辅蚋在其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9、 1983 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 1月,中共中央 “一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 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 农民购买能力增强 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商品短缺,要凭票
10、供应。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市场经济,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产品逐渐丰富;票证的取消根本上 是由于供给充足造成的,并不是购买力提高的结果,否则购买力越高商品短缺, 错误。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 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下面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 )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B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 D单位 GDP能耗的变化情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错误,我国人口增
11、长是持续上升的;建交国家数量也是持续上升并且逐渐稳定, C错误;单位 GDP能耗的变化情况是下降的,因此 D错误。材料曲线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故选 B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点评: 52年到 57年是一五计划期间,得到较快的发展; 57到 62年是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使之下降; 62年以后持续好转。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 “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 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产生影响, 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
12、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 A全球史观 B文明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答案: A 试题分析:进化史观是近代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而兴起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文明史观就是以 “文明 ”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即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注意题干引文中的关键词 “密切联系整体 ”、 “全世界 ”,据此可判断 C项符合题意。 考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史观的问题,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
13、、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表现 C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拓展 D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本身就是开放性的经济体,他要求全世界作为他的活动舞台,是资
14、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拓展。因此 ABC均正确。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的基础上的,是不公平的。故选 D。 考点:世界市场 点评: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过程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此外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推动因素、影响也需要掌握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经济互动 的整体化趋势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下列对其形成原因的认识正确的有 ( ) 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孕育了世界市场的雏形 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A B C D
15、 答案: C 试题分析: 说法错误,世界市场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些都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因此 均正确,故选 C 考点:世界市场 点评:世界市场在新航路开辟后雏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近代世界市场,具有与早 期世界市场不同的特点。以下表述属于工业革命之后近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有 ( )
16、 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原先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工业资本让位于商业资本 大机器、交通运输、通信和工厂制度成了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正确,世界市场在工业革命后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销售商品; 错误,应是商业资本让位于工业资本; 正确,大机器、交通运输、通信和工厂制度成了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说的是二战后。故选 C。 考点:世界市场 点评:世界市场是常考的知识点。需要把握的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
17、革命后最终形成。此外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推动因素、影响也需要掌握 近代历史上被称为 “手伸五大洲 ”“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的国家分别是 ( ) A西班牙、德国 B英国、美国 C荷兰、英国 D日本、德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后,通过殖民扩张,成了 “日不落 ”帝国,即 “手伸五大洲 ”,美国二战后成为霸主,即 “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故选 B。其他各项均不符合。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战后美国的地位 点评:近现代以来,英国和美国相继在世界上居于支配地位。英国是在工业革命后,通过殖民扩张,成为霸主;美国则是经过一战和二战发展起来,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
18、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 “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 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作者的观点是 (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19、,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 ”、 “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等信息,本题选 B项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考点:近代民族工业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是考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繁荣时期、衰落时期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 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 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 )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
20、重要因素 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 19世纪的时候,安徽的蚌埠还是一个小镇,但是在铁路开通后,很快发展成为了交通的枢纽,个中的 变化,全是因为交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 A。 B 项未涉及; D 项自然经济的情况也未涉及;材料只是说了形成了木材的市场,但是木材市场形成后是怎样推动近代化的材料也未涉及。 考点: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与此相关的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其它领域的变化也需要掌握。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 (公元 1380年
21、 )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 A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 B胡惟庸 “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 ” C票拟制度化 D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 A 试题分析:朱元璋设置了四辅官制度,目的在于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其背景在于明朝初年,废除了丞相,原来丞相分担的行政事务急需要解决。故选 A。B项说的是明初丞相权力过大; C项说的票拟权是在内阁成立之后; D项未涉及。 考点:明朝废丞相 点评:朱元璋认为相权过重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废除
22、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期,逐渐发展到内阁制度,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隋唐中 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大一统 ”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
23、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可以看出,中国人心目当中分裂是不正常的,一个统一的中央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故选 C。 A项错误,唐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割据的根源; D项说法正确,但是本身并未体现。 考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与国家统一心理 点评:中国隋唐时期的完善的中央集权对中国文明的成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民心顺应民意,维持了长期的统一的局面。 尚书 禹贡记载的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吉林省 长春市 十一 中高 上学 期期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