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宪章宗旨的是 ( ) A协调国与国间的行动 B大国一致 C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D平等友好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联合国宪章宗旨 点评: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守的七项原则:(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2
2、)忠实履行宪章的义务;(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 5)集体协助;( 6)保证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7)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属于国内管辖的事务 在美苏争霸中,双方互有攻守,决定其攻守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B当政者的决策 C国内人民的政治要求 D发达国家的立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军事实力支配着美苏争霸在各个时期双方的态势。 A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符合要求; B当政者的决策,决策依靠的还是实力顾不符合要求; C国内人民的政治要求,说法不符合史实; D发达国家的立场,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美苏争
3、霸 点评:注意理清美苏争霸的线索;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初期 )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时刻,优势在美国。缓和:苏联签订对奥和约;承认西德;赫鲁晓夫访美。紧张: “柏林墙 ”的修筑引起美国等盟国的恼怒; “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在欧洲采用 “缓和 ”战略,在亚、非进行扩张;加紧发展军事力量。经济增长缓慢;尼克松任总统后,对外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第三阶段 (80年代 )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转向全面收缩。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放弃了 70年代的扩张所得。里根任总统
4、,对苏采取强硬态度;提出 “战略防御计划 ”。 当前局部性的战争比起 “冷战 ”时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霸权主义横行和国际政治力量失衡 B地区性冲突由来已久 C民族、宗教问题 错综复杂 D西方大国的暗中指使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霸权主义横行和国际政治力量失衡、 B地区性冲突由来已久、 C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D西方大国的暗中指使,以上诸项都是当前局部性的战争比起 “冷战 ”时期增多的原因,但是比较一下其关键作用的是 A项,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当前国际局势 点评: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与成因。缓和与动荡并存,缓和的原因: 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武备竞赛减弱,一些地
5、区冲突得到解决或缓解,维持世界和平的因素增长。 尽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动荡的原因 : 原 有的国际气力对比平衡被打破,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恐怖主义 1992年,邓小平的 “南巡讲话 ”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
6、史实可知,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是在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符合题干的要求;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改革已经失败;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说法错误时间不符合,应是在 60-70年代。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南巡讲话 点评: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中心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 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且
7、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是 ( ) A实行可持续发展 B实行对外开放 C发展知识经济 D推进经济区域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实行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B实行对外开放,不符合材料中要求的时间; C发展知识经济,虽然时间符合,但是却不符合重大转折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D推进经济区域化,时间不符合。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可持续发展 点评: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
8、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1992年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1994年 7月4 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 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 “无赖国家 ”导弹袭击的防御。但其实质是为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寻找借口。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表明( )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B独立自主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共同
9、特点 C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D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 “无赖 国家 ”导弹袭击的防御。 ”可知,其改变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决定的,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注意领会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 C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形成 D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
10、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符合史实,说法正确; B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符合史实,说法正确 C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形成,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因为多极化至今还是一种趋势,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格局; D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符合史实,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当今世界形势特点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11、:。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20世纪 80年代开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话的主题是( ) A和平、合作、发展 B和平、改革、发展 C统一、合作、交流 D统一、合作、互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大的国际局势说, 7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半岛局势受控于中美苏战略三角格局, 80 年代中期后日本成为 “政治大国 ”梦想也介入半岛,中、美、日、苏在朝鲜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话的主题是统一、合作、交流。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朝鲜的统一 点评:此考点的考查方向,分析朝鲜统一,一波三折,进展 缓慢的原因。内因: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双方在政治上的
12、分歧仍然很大;双方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双方有成效的沟通还显得不足。外因: 50年代苏美利益对抗折射在半岛上便是朝鲜南北的对立; 60年代初中国作为独立一方关注朝鲜半岛局势;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半岛局势受控于中美苏战略三角格局; 80年代中期后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梦想也介入半岛,中、美、日、苏在朝鲜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的建立反映了 ( ) A经济区域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经济自由化趋势 D经济联合化趋势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C经济自由化趋势和 D经济联合化趋势,课本中没有此
13、方面的表述,故可以排除这两项; A经济区域化趋势和 B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这两种趋势的含义判断,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都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经济区域集团化 点评: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影响 积极方面:用于促进区域及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成员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提高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有利于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消极方面: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加剧。区域集团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金、技术、人才等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科技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掘整个经
14、济增长源泉的最突出时期是 A文艺复兴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 D 试 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掘整个经济增长源泉的最突出时期,二战 ”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其余各项表述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起来均没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贡献大。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点评: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内容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 60年代 19世纪 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 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
15、志 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美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不包括 ( ) A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英、美等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包括: A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
16、整。D英、美等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 3第三次科
17、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 2)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 3)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各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 20世纪中期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 年 份 国家 成 果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 苏联 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 美国 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0 中国 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 1971 苏联 第一个空间站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 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处于领先 世界状态 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 苏联实
18、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综合材料当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处于领先世界状态 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这一说法错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 20年代,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题目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20世纪 70年代,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 A增加
19、石油开采量 B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 C积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D改善农业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以前,西亚海湾地区石油丰富,但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其根本原因是石油财富一直为西方大国控制。 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才开始利用石油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可见 B项是前提条件。 A、 C、 D虽然也是产油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说不上是前提条件。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点评: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西亚各国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发展速度也非常不平衡。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的特
20、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西亚的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等国都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可是,这里的石油财富过去一直为西方大国控制,没有给当地经济带来繁荣。西亚产油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一起,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1960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是 ( ) 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 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接受市场经济制度 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
21、发展战略、 接受市场经济制度、 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是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 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仅仅是日本所独有的原因,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点评: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主要有美国的扶植,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国家包括 ( ) A英国、法国、丹麦 B美国、比利时、苏联、法国 C荷兰、美国、英国 D美国、苏联、英国、法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 4国分区占领德国: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
22、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D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此项符合题意,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 :二战后对德国的占领 点评:二战后对德国的处理。 惩罚德国,审判战犯; 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提供经济援助,复兴工业 1950年艾奇逊在谈到美国政策时说,美国的防线是从 “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直到菲律宾 ”。并说 “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对这一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 调整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亚太地区的反映 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形成美日防御体系 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
23、与美国的竞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材料当中, “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直到菲律宾 ”。并说 “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能反映出 调整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亚太地区的反映;但是 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形成美日防御体系 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竞争,从材料当中反映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战后的美国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 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吉林省 吉林 中高 学期 阶段 验收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