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一摸)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一摸)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一摸)历史卷(带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一摸)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1793年 6月英王特使马戛尔尼与英公使当东,率领一只由五艘战舰 700余人组成的庞大外交团队,经海上 9个月的行程,终于到达了东方第一大国的门口。对马戛尔尼此行目的解读为() A与清王朝签订通商协议 B前来与清王朝进行朝贡贸易 C打破大国闭关锁国政策 D开辟英国在大国的广阔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急切需要的是海外市场。但当时的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到中国的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谈判开拓中国市场,故选 D。 考点: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点评: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差距:
2、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成为工业强国。 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黑暗腐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巩固了统治。 军事上:中国装备落后、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殖民扩张。 战前中国日趋衰落的社会状况,使英国侵略中国有了可能性, 英国为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的扩张政策,使英国侵略中国成为必然。 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1921 1935年处应该填写( ) 18941912 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 1935年: 19491956 年: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 2
3、001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一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兴中会到民国建立,第三组是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第四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组 “开天辟地 ”指 1921年中共成立, “渐趋成熟 ”是指 1935年遵义会议。故选 B。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点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1840年 -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1919年 -1949年为新民主
4、主义革命时期,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 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目的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类选择题,可用直选法,依据题干中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 不用武力 ”等信息,可知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与捷克有关的这一政策是慕尼黑阴谋, 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选择 A项
5、。 考点:慕尼黑阴谋 点评: 1938年 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这次会议以 “慕尼黑阴谋 ”一词而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英法两国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明目张胆地共同出卖他国利益。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经过 30年代的一步步发展,至此达到顶峰。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重建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 1913年的中国,可 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答案:
6、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重大史实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礼,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B正确;唐胥铁路开通于 19世纪 80年代, A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年, C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D错误。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该题考查内容非常广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报刊业的繁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准确识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是解题的钥匙。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 ) A B C D 答案: C 试
7、题分析: 是 1871 1918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是二战后在分区占领基础上,英法美三国控制的区域和苏联控制的区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国家; 是二战后形成的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是东欧剧变后, 1990年重新完成统一的德国。因此选项 C是正确的。 考点:德国的统一和冷战 点评:从 19世纪末到 20世纪末,仅一个世纪的时间德国就经历了两次统一。还可以考查两次统一的相同点: 1871、 1990年德国两次实现了统一。德国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 A.均通过战争的方式得以实现 B.均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均摆脱了法国的控制 D.均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 下图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
8、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 “ 我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之军以 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 ” 。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全境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互配合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在缅英军都依靠中国远征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报道,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余人,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人。 A、 D均与材料的报道不符,故选 B。 考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点评:抗战时期中国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
9、查: 中国新闻网 2009年 5月 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B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C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 D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经济全球化 西欧一体化 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 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战役 答案:
10、 A 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欧元启用是西欧一体化的一个主要步骤,而西欧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A 项符合题意; B 选项中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相继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 1917 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从 20 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 C项中的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并列关系; D 选项中的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后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描述的关系。 考点:英国革命、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反法西斯战
11、争、经济全球化。 点评:本题的能力要求是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B、 D 容易排除, C 项中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现代化道路上的两个阶段,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只有 A 项符合。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 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19491956 年 B 19561966 年 C 19661976 年 D 19781988 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 “毛主席万寿无疆 ”、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 ”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 1966 1976年。 考点:新中国历史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
12、史的四个阶段: 1. 1949年 10月 1956 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 2. 1956年底 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3. 1966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十年动乱) 4.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 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是 “1913年 ”,当时宣统帝已经退位。而该知识分子称辛亥革命为 “变乱 ”,又
13、用 “竞袭洋夷之皮毛 ”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据此可排除 B、 D两项;材料内容中提供的人们拜年穿着的变 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变化,故 C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 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打击了本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 在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基本原则
14、上建立 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其实质是美苏按各自的实力和意志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即美苏势均力敌,两分天下。 表述错误,其余各项均符合史实,故选 D。 考点:塔尔塔体系 点评: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但雅尔塔体
15、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 下列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范围内的内容是( )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和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属于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即关贸总协定,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范
16、围。故排除 、 选 B。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启蒙于二战后期。 1944年 7月, 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 “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最主要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布雷顿森林体系帮助促进了国际金融的稳定发展。但是,上世纪 60至 70年代,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只有世行和
17、 IMF这两大布雷顿森林机构继续存在。 “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 Se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 深的是香港的不变 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有利的外部环境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人的勤劳 答案: C 试题分析:香港回归祖国后,党和政府很好的履行了 “一国两制 ”的基本政策,充分落实 “港人治港 ”的原则;并且在一些关键时刻,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困难时刻,给香港以坚定的支持,使得香港得以稳定发展。故选 C。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 “一国两制 ”的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
18、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 15世纪以来)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非常脆弱的。这句话主要说明 A神学曾经产生相当的统治力 B思想世俗化是理性觉醒的表现 C理性的觉醒可以使人们认识神学的本质 D在理性面前神学毫无价值 答案: C 试题分析: “理性 ”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即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人的思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理 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非常脆弱的 ”说明理性的觉醒可以使人们认识神学的本质。 A、 B、 D均与材料不符,故选 C。 考点
19、:启蒙运动 点评:启蒙运动倡导理性,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人文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 “文明婚姻 ”最显著的特征是 A彻底冲破传统婚姻束缚 B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 C体现出婚姻自由的原则 D受到西方文明观念的熏染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 “取得男女之同意 ”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文明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 B。 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20、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 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2011年 3月 28日,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史学界对 “司母戊鼎 ”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正式更名为 “后母戊鼎 ”。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
21、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 “后母戊 ”青铜方鼎(曾称 “司母戊鼎 ”),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 “后母戊 ”而得名, “后母戊 ”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所以鼎更名的原因为 C 项。 A、D材料无法体现; B明显不适合,从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判断不出来。 考点:研究历史的史料和方法 点评: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交往是人类创造文明中的重要活动。下列关于文明交往总体趋势的论述较为恰当的是 A单向直线 B双向互惠 C多向互动 D共存共赢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类在
22、“交往 ”、 “交流 ”的过程中,各民族史逐渐转变成世界历史 全球史。一座座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既是广阔背景下文明交流的产物,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交往的总体趋势是多向互动,故选 C。 考点:人类文明的交往 点评:不同文明之间的 “交流 ”、 “交融 ”推动着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为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中,总是较低级的文明向较高级的文明流动,继而推动历史发展。 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 他其后的努力是( ) A成立同盟会 B颁布临时约法 C领导北伐战争 D提出 “新三
23、民主义 ” 答案: D 试题分析:孙中山在屡次挽救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后,接受了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把 “三民主义 ”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并且在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A同盟会成立于 1905年; B临时约法是 1912年春颁布的;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而孙中山先生是 1925年去世的。故选 D。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旧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纲领,即孙中山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24年 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旧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上海市 金山区 上学 期末考试 高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