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莆田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3届福建莆田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福建莆田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福建莆田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是马星驰创作于 1919年的时政漫画,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结合当时形势,分析该漫画,以下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出伟大力量 B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被罢免 C北洋政府被民众推翻 D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该漫画创作于 1919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A、 D符合五四运动的史实;五四运动期间并未推翻北洋政府, C项错误。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 政治: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
2、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文化:爱国主义是 “五四 ”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思想: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鲁迅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 洋气 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 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 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 ” 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898
3、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 ”的口号,其中 “灭洋 ”不仅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反对一切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所以带有笼统排外色彩。鲁迅先生的描述 “和洋气为仇、和洋气唱反调 ”,是 “盲目排外 ”思想的典型体现,与义和团运动相符合,故 C 选项正确。A、 B、 D都主张学习西方。 考点:义和团的 “盲目排外 ”思想 点评:这种思想出现在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中。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对西方的侵略和西方的文明分不清,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的农业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抵制。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
4、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隐性考查对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局限性这一概念的认识。太平天国本质上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它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材料 “在耶稣之下 ”、 “按照各自的行序 ”等信息反映了太平天国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故选 B。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本题易错选 A项或 C项。错选 A项主要是没有从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错选 C项的原因在于只看到了材料所体现的表面
5、现象,而未认识其本质。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 “协定关税 ”,甲午战后,日本提出 “在华设厂 ”,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 “协定关税 ”,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需求;甲午战后,日本提出 “在华设厂 ”,反映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无论是商品输出还是资本输出,列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故选 D。 考点: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是继南
6、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 料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 “领事裁判权 ”,中国开始丧失司法主权,这种情况开始出现是由于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A项条
7、约错误; B、 C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故选 D。 考点:领事裁判权 点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在代议制度下,议会是重要的政治机构,各国大多实行两院制。下列对近代各国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需上院支持成为惯例 B根据美国 1787年宪法,众议员由每州 2名组成 C根据德国 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D根据法国 1875年宪法,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美德法的代议制度有
8、关知识点。 A 项 1721 年以后,英国内阁需下院支持成为惯例; B 项美国参议员由每州两名组成; C 项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前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D项正确。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英、法、美、德等欧美主要大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英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法国 议会制共和制,美国 总统制共和制,德意志帝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根据德国 “1871年宪法 ”,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 “1875年宪法 ”,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
9、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 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德国代议制的差异。德国统一以后,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而维护国家统一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法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共和派与保皇派的斗争,以议会和内阁牵制总统可以有效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故 A正确。 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
10、和制 点评: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不同点 法国 德意志 政体 议会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政体确立标志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元首产生 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皇帝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七年一届,可连选连任 终身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 掌握实权 掌握实权 行政权 总统 皇帝、宰相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特点 议会共和制 军事封建、皇帝权重 相同点 相关试题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518000 2004-20
11、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代议制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者形式, A项错误; B项不能体现其核心; D项是其实质。故选 C。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要重点掌握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颁布
12、的法律文件、政体,掌握它们各自的确立过程及影响;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及局限性;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各种政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模式的特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自由引导人民于 1831年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即被收起,官方理由是它 “太革命了 ”。从 1874年起它才被送入卢浮宫,并被永久性展出。这体现了法国政局的变化是( )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普法战争法国的战败 C共和政体的确立 D保王势力的消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到 1875 年共和派稍占上风,建立了共和政体。自由引导人民体现
13、了法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它可以在卢浮官长久展出,说明共和政体在法国的确立。故选 C。 考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点评:从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权频繁更迭。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 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 “他们 ”是( )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说明主张向传统挑战,学习西方。故可以
14、排除 B项。 “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的本质含义是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又从材料 “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 ”可以判断该派没有改变旧的制度,而 C、 D两个派别都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由此可以判断是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故选 A。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1)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 2)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冲
15、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3)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 4)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首先,洋务运动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给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派及其委派的官
16、僚操纵,经 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 “中国 ”,要求只写 “大清国 ”。清朝代表力拒: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对中日关于 “中国 ”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 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 “大清 国 ”和 “中国 ”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
17、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材料的叙述看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一直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因此 错误,可排除。 C项正确。 考点:中日关系 点评: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后,日本获得了与中国 “比肩同等 ”的地位,为打开朝鲜大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时日本刚开始明治维新,对外要 开疆拓土 ,海上向南扩张的目标就是琉球和台湾。中日修好条规只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幌子。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 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短暂的春天 ” 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出现由旧民主
18、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政治上,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维护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经济上, 1912-1919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一个 “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革命性质上,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 均正确,故选 D。 考点: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点评: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阶段特征,是当前历史学科高考问答题考查的一个
19、趋向。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提示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民族运动)、对外关系(国际关系)、文化等方面 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世纪中国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
20、续保持下去 ”和 “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族的危亡。故选 D。 A、 B、 C都发生在 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 考点: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点评:辛亥革命的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社会: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人们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和政党的建立;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这里说的 “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指的是( )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B辛亥革命迈 出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的击败 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仅是在器物层次,辛亥革命不仅由器物到制度,而且创立中华民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故
22、选 B。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某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23、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甲乙丙 丁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史实;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戊的观点有误。故选 C。 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点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 莆田 中高 第二次 月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