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诗经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 “维新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维新 ”指周王朝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有西周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礼乐制。本题选 项,第 项 “王位世袭制 ”始于夏朝。 考点:本题考查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 点评:对于分封制和宗法制,高考主要考查两者对当今的影响,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
2、,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 ,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隋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当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以耒耜经中的一段文言文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不仅把握其基本
3、特点,还要掌握其精耕细作的表现, 2012年四川文综就在此处命题。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 “全球分裂 ”。这里的 “全球分裂 ”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里所指的分裂当然是指东西方差距的拉大,也就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导致亚非拉国家的落后。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殖民主义的罪恶。以某学者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殖民主义的罪恶,除了从其给被侵略被掠夺国家带
4、来的灾难的角度考查外,还可以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其推动这些落后地区和国家向近代社会转型。 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 “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 总以为彩虹 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 ” 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 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曲折历程。若要改变 “心酸 ”“无言 ”的陈寿亭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应该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营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答案
5、: D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正确选项。题干时间信息: 20世纪初。题干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在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下,最终破产,说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榨,这是由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决定的,因此,选项 D正确。 ABC都当时面昨的一些问题,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大染坊主题曲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除了考查影响其发展主要因素外, 李鸿章认为 “中国积弱,由于贵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
6、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以下近代企业体现李鸿章这一思想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贫穷的根源在于没有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所以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发展工业求富之意。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答案:选择 A项。江南 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故 B、 C、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所创办企业的目的和性质。以李鸿章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7、 点评:本题解题的捷径在于: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故答案:不可能选择三项。所以 A项一定正确。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 “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 私营企业有所发展 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1988 年 ”这一时间点及作者列举的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变革,可以判定出 D 项,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
8、面貌。 1988 年是党十三大召开后的一年,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项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发生在 2007年十七大前后; B项说法错误, 1983年前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而非所有权。 C项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是在 1992年党的十四大后。 考点:本题考查近现代的服饰变化。以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社会生活史,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往往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结合考查其原因、表现、实质
9、。如 2012年四川文综第 17题, 2012江苏历史第 6题。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 “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 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荷兰在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崛起,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为摆脱经济危机国家加强对经济
10、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综上所述, D为正确答 案:。 考点: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以大国崛起中解说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罗斯福新政,考查的侧重点在其实质。还要注意罗斯福新政作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 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
11、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整个世界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构架之内运作的,可见这位学者强调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核心作用,故选 A。 B、 C、 D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某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经济全球化,除了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外,还要注意经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利弊和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应对之策。 “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 日本 ,后面是 尿素 ”。这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
12、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衣御寒上 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上个世纪 70年代中国人生活水平总体比较低,物质供应比较匮乏,加上当时大力提倡艰苦朴素,所以打着补丁、洗得发白的脱衣服成为当时的时尚,再加上 70年代中日正式建交,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近现代的服饰变化。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调动、运用知
13、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社会生活史,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往往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结合考查其原因、表现、实质。如 2012年四川文综第 17题, 2012江苏历史第 6题。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 “热爱生 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 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 B “存天理,灭人欲 ”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对生命热爱、同情和敬畏,属于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
14、和尊严作为出发点。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这是人文精神的起源。故答案:选择 C项, A项反映了奴隶社会中奴隶悲惨的地位、命运,故 A项不正确; B、 D项反映了发人性的禁锢。故 B、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以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的名言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西方人文主义,除了考查其不同时期的含义外,还要注意不同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高考近几年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如 2011全国(新标卷) “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
15、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年收入,以及来自它同亚洲和非洲的 贸易所带来的年收入。 ”所体现的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文明史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史实欧洲的进步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还在于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同亚非的贸易,体现了全球史观。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点评: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除了考查其形成的主要途径,还要注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不仅从全球史观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还要从文明史观、现代 化史观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
16、场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史实 ”“史论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 “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 “史识 ”的是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学的 “三要素 ”的理解。根据对题
17、干描述的理解 A和 B项属于 “史实 ”的范畴即是什么, C项属于 “史论 ”的范畴即评价作用, D项属于 “史识 ”的范畴即谈认识。 ”, AB是史实,当时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任何评价等等, C是史论,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C项中就是对这三省六部制度的评价, D是史识,指的是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对某一事件科学判断,看到这一事件的本质等等, D项肯定三省六部制度是重大创造,并 且对后世沿用,对三省六部的评价全面科学,客观,故此题应选 D 考点:本题以刘知已的史学 “三要素 ”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刘知已的史学 “三要素 ”,解题的关键
18、在于对 “史论 ”“史识 ”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史识 ”,是指在史观指导下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等,也可以说,是在史观的指导下,得出的结论,多表现为历史阶段特征,即对某特定历史阶段(时期)诸多社会现象的本质概括(规律),一般又分为经济(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政治(社会 主要矛盾、时代主题等)、思想文化(反映政治、经济领域深刻变化的思想观念)。而 “史观 ”包括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史论 ”,原指作史者在 “本纪 ”“列传 ”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也都称为
19、“史论 ”。 “史识 ”重于影响(联系现实或后世的), “史论 ”则着重强调作用(对当时的)。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 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在材料中都能体现。当时国民党
20、的正面战场显然还是主战场,蒋介石不可能得出 中结论,排除。答案: A 考点:本题以蒋介石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国民党在抗日抗战中重要活动。 点评:关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受人们的关注,要注意依据材料给予客观的评价。 孙中山说: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有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 ”有鉴于此,孙中山主张采取的措施包括 废除 “大人 ”、 “老爷 ”等称呼 平均地权 焚毁刑具,文明执法 节制资本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这是孙中山处理 “贫富悬殊 ”问题的民生主义主张,即 两项; 两项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21、颁布的法令中的内容,且属于社会生活和政治方面,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以孙中山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其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 点评: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除了把握其基本内容及进步性、局限性外,还注意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 “发明 ”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 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 “发明 ”的着眼
22、点即是出发点或者是目的。出发点之一是取消六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当然还有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等出发点。但在当时,科举制不涉及约束官员、防范武将、培养顺民等目的。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科举制实行的原因。 点评:对于科举制的考察,除了要注意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历程、实行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外、还要注意把其放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来把握,如( 2012年江苏, 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 ,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23、: (1)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 (2)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 (3)据材料三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C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D 试题分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甘肃省 永昌县 第一 高级中学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