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 (君主 )之守司 (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此秦始皇(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B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C设立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前半部分指出皇帝缺少耳目的弊端,后半部分指出其监察的对象 守司(官吏)。此题考察监察制度, B项正好对应材料中的耳目,其他三项与此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2、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克里斯提尼在全国推行区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度。这些改革措施反映出东西方在政治变革早期的共同趋势是 ( ) A确立民主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血缘政治 D实行代议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东西方早期政治中都存在血缘政治,在希腊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和区域部落来打破,在中国商鞅通过军功爵制来打破血缘贵族的特权, C项正确。 ABD与题目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背景 历史学家屈维廉在其历史著作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 “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
3、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 ”。这个 “转折点 ”指 ( )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832年议会改革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据材料中 “威廉入侵英国 ”可判断是光荣革命,答案:为 A,BC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 著名学者汉斯 科恩认为,普鲁士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胜利, “为 1918年和 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
4、。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 )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 “铁血政策 ”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8年和 1945 年的失败 ”是指德国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而最终失败。“普鲁士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胜利 ”是指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继承了军国主义传统,答案:为 A。 BCD 项与两次世界大战无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统一 “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
5、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 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当时群众的迫切需要是 ( ) A实行民主 政治 B和平与土地 C实现社会主义 D推翻沙皇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是和平与土地,而当时的临时政府看不到这一点,继续参加一战,因此最终被推翻,答案:为 B。 AC 是政治问题,不属于 “迫切 ”需要;二月革命即推翻了沙皇统治, 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 “1929-1932
6、年无疑是一道深谷 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 ”这 “三股势力 ”的典型代表分别对应的是 ( ) A苏联、日本、德国 B中国、德国、日本 C中国、美国、德国 D苏联、美国、日本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意为 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了三种思想和潮流。苏联的计划经济日益显示出力量,马克思主义壮大;美国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德国、日本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相继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答案:为 D。 考点:罗斯福
7、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影响 1938年 9月 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发表广播演讲: “我们在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的同情,但总是不能仅仅为了它不顾一切的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这里的 “小国 ”指 ( ) A荷兰 B奥地利 C波兰 D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张伯伦的演讲意为牺牲小国来保全英国,这是绥靖政策的体现。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高潮,与之相关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答案:为 D。 ABC与之无关。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8、爆发的历史背景 约翰 科斯特洛在太平洋战争 (1941-1945)中有如下统计记载,其统计的历史事件是 ( ) 日本损失:飞机 29架, 5艘袖珍潜艇。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损失: 战列舰沉没 加利福尼亚 号、俄克拉何马号、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战列舰重伤 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严重受损、宾夕法尼亚号轻伤 其它舰只 犹它号靶船沉没、另有 3艘巡洋舰、 3艘驱逐舰以及 3艘其它舰只被炸伤 飞机损失 232架 人员损失 官兵约 2400人死亡,其中约 1000人死在亚里桑那号上, 近 2000人受伤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珍珠港事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9、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来看,日军损失极小,且主要是飞机;美军损失巨大,尤其是战列舰,由此判断是珍珠港事件, D 项正确。 AB两项作战双方不符, C 项与材料中损失对比不符。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顾维钧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他曾与 1919年和 1945年分别在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代表中国参加重大国际性会议。第一次会议拒签国际文件和第二次会议上签署国际文件都有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权益。他拒签和签署的两个国际文件分别是 ( ) A 凡尔赛和约联合国家宣言 B四国条约大西洋宪章 C凡尔赛和约联合国宪章 D国际联盟盟约九国公约 答
10、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判断,两次会议分别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由顾维钧的态度可知,第一个文件有损中国利益,第二个文件有利于中国利益。据此推断, C项正确。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6 月 25日,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他们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政府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 ”。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 ) 材料记载的是 1950年朝鲜战争 材料
11、出自于中国历史书籍记载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操控联合国 材料的描述站在中立的立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朝鲜 ”、 “斯大林 ”、 “杜鲁门 ”、 “韩国 ”、联合国的态度等信息可判断是记载的是 1950年的朝鲜战争,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倾向于韩国, 正确;这次战争中中国站在朝鲜一方,由材料中 “朝鲜军队入侵南方 ”的描述可知材料并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也不可能出自于中国历史书籍记载, 错误。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 “现有的
12、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这句话中 “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 ”是 ( ) 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军事集团是北约和华约,它们相互对峙,是冷战的表现,答案:为 D。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紧张,世界各国和人民为追求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相关史实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发表 第一次保卫世界和
13、平大会召开 亚非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49年,第一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召开; 1955 年,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发表; 1961 年,不结盟运动兴起;1987年,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正确顺序为 。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的外交战略。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 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针对的是两极格
14、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C “韬光养晦 ”指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物 D “有所作为 ”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面对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战略, B 项正确;这一外交战略强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D项正确;并不是少参与国际事物, C项错误;也符合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一贯立场, A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韬光养晦 1972年中美 “上海公报 ”中明确规定: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
15、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对此材料下列解读准确的有 ( ) 对当时美国亚太霸权政策有一定约束 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第一个重大成果 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直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实现军事停火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美关系缓和目的之一是共同应对苏联, 错误, 正确;由于美国和台湾的特殊关系,中国关系缓和也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改善, 正确;中国建交是 1979年, 错误。答案:为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唐代以三省首长 “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
16、)职,而假以他名。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 B牵制君主权力 C提高宰相权利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的能力。 “以他官居宰相职 ”的目的在于分化事权,限制宰相。中央机构的调整一般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A项正确。 BC 两项与史实不符;分化事权有可能造成效率下降,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
17、。据此宋代转运使 ( ) A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B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C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地方机构的调整一般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D项正确。 ABC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清史稿载: “清大学士,延明旧名,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说明清朝初年 ( ) A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B军机处位高权重 C皇权相权矛盾尖锐 D内阁权力受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
18、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有议政处,以掣其柄 ”反映了对内阁权力的制约, 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不符, BC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商鞅令 “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了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孝文帝实行 “三长制 ”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C 王安石推行 “青苗法 ” 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D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导致相权反弹,皇权削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商鞅令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井田制, A项错误;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重庆 中高 下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