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甘肃秦安县二中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甘肃秦安县二中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甘肃秦安县二中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甘肃秦安县二中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土地兼并,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A项中的 “富裕安逸 ”与题干不符,排除; B、 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 C。 考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 “美国国内经济的
2、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 1920年到 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 55%。 ”这表明造成 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选 B。 A项说的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C项是说的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D项说的是政策原因。 ACD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3、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933 年经济危机 1932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罗斯福赢得了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工人和黑人等选民的广泛支持。罗斯福执政后,哪些政策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的利益 ( ) 建立福利制度 调整农业 复兴 工业 以工代赈 A B C D 答案: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公共 机关法人 金融 机关 其他国 内法人 外国 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
4、.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关键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政府解散财阀 ”以及表格中政府机关持有企业股票这一情况可知,二战后日本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经济,故答案:为 A错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
5、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 办法,就是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 “改良主义的办法 ”实际上是 (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改良主义的办法 ”实际上是指 “新经济政策 ”,其实质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不符合 “新经济政策 ”的特征。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
6、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以苏联十九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 1952年。材料内容是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
7、题 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 A、 C 两项显然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相违背,故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且工业化早已进行,所以 B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 2006年底,据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 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 61%的受访者认为其执政时期是二战后苏联 (俄 )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民众怀念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B苏联
8、保持了大国的荣光 C苏联军事实力逐渐接近美国 D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广大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故 A不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 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导致
9、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世界银行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 ”说明 正确, “借贷国在使用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表明 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 有 误。 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 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这表明 ( )
10、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关贸总协定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
11、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主要是考查斯大林的改革政策。 A 是列宁时期的政策, B 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C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 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自 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二者
12、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 D项。 A、 B 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 C项是二者措施的相同点,题干问的是二者失败的原因,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 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 “美元特权 ”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他这里针对的是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贸总协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察现代世界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
13、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美元取得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故选 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 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趋势 B欧盟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区域集团化。 A 项表述不合史实;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 洲和南美洲
14、四大洲,是当今世界跨区域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故B 表述不正确;图表信息无 法说明 D 项;从图表看,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布极不平衡,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的分布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中说: “如果没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 30年后,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的事件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APEC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在闽粤两省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
15、的背景下,以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为切入点,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融入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中国对外开放近入新阶段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 中央 有 大同 (中央 、 大同 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 ”这一描述表明 (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对材
16、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 A、 B、 D题干材料中无法在体现,是错误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纸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17、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本题选 C。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确立,排除 A, 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排除 B,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排除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建设中国特色 社
18、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根据自身的特色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路线,毋庸置疑,经济发展之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社会物质和文明的高度繁荣,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 “废井田,开阡陌 ”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家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要理解根本原因和主观原因的区别。根本原因必须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主观原因指从
19、事历史活动的人或集团的认识能力和实际作为,客观原因指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环境和条件。 A、 D是井田制瓦解的对政治和思想的影响; B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D是井田制瓦解的主观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土地制度 井田制 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出现,社会上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之说, “新安 ”和 “山右 ”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苏商和徽商 D徽商和晋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判断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抓住“明清时期 ”、 “商帮 ”, 材料江南新安在安徽,江北山右指山西,由此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20、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情景选择题,考查判断问题的能力。考察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上述几种 随葬品中,丝织品早在 4000多年前就已出现,青花瓷在元朝出现,唐三彩是唐朝的,活字印刷品是北宋的,甘薯是明代的,出现最晚,故应选 D。 由甘薯可直接确定为明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6世纪的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 “宗教
21、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宗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重点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动机,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由 “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得知这主要反映了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 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有人说 “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
22、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 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答案: A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因此选 D。 AC 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但与题干 “工业生产结构 ”无关; B说法不妥。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成就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
23、人如此评价, “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器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该运动应该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制度。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教育、国防等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加速了清朝封建制度的崩溃。故 B项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甘肃 秦安县 中高 一下 期期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