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西广灵县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山西广灵县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山西广灵县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山西广灵县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 “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 ”“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 ”的谚语。这表明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C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 “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 ”,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 C项为正确答案:。 A、 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业发展的影响 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
2、反省,克服私欲,以 “致良知 ”,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 “私欲 ”,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根本意图是应考虑王阳明的阶级出身,他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所以 B正确; A表述错误; C、是思想的直接意图;心学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理学和心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王阳明 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
3、曾说: “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 ”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萧萧何这番话的大意是:置田宅,但不要显露富贵,自己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否则田宅就会被他人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 B。 A、 C、 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作农业的主要耕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
4、是君主制,但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 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可知 B正确; A、 C、 D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去欲 ”的休养论,
5、 “格物 ”、 “格心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 ”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宋明理学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从世界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宋代理学受到统治者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正统。依此分析 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是片面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出发点 “君主近臣,代起朝政,品位既高,退居
6、闲曹。 ”如果这种情形是说汉武帝时代的话,下列史实可以论证这一看法的 A三公决策,辅助皇帝 B推恩诸侯,维护统治 C攘夺相权,形成中朝 D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故 C项不正确;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是宋朝,故D项不正确;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所以 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内外朝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 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
7、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甘薯可直接确定最早为为明朝,所以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作农业的主要耕方式和土地制度 明朝农业引进新品种 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郡县制度 B统一货币 C监察制度 D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郡县制的推行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主要是由于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 “乘物以游
8、心 ”,可以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人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乘物游心 ”出于庄子, “乘物 ”与 “游心 ”是两个词, “乘物 ”指万物皆平等,此为 “老庄 ”核心思想之一, “游心 ”指如若能达到 “乘物 ”境界,即可以悠然忘我、神游物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是指精神在天地万物之间无拘无束的漫游。所以 C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儒家
9、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法律至上,等主张,据此本题选 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 “科学 ”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有调动了宰相的积极
10、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材料认为三省六部制较为科学地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三省六部制被誉为 “皇权下的民主 ”, B、 C两项未涉及皇权相权矛盾, D项中皇权相权矛盾并不能消除,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汉武帝颁布的 “推恩令 ”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
11、于中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推恩令指的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 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 待其 子孙生后分封。所以 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推恩令 2011年是兔年,用 “兔 ”“虎 ”“牛 ”等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用 “兔 ”“虎 ”“牛 ”等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
12、可知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所以 B正确; ACD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历纪年 下列内容中,属于黄宗羲在政治方面的主张的是 A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 C主张物质第一性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A是黄宗羲在政治方面的主张, B是黄宗羲在经济方面的主张; C是王夫之的主张; D是顾炎武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 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 “牛 ”字,一个是冉耕,字 “伯牛 ”;另一个是司马耕,字 “子牛 ”。
13、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的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器的产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材料中伯牛和子牛的名字,可见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符,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所以 B正确; ACD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牛耕出现 汉高祖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 “榜下捉婿 ”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与教材
14、内容联系的能力。汉代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这说明,汉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 “榜下捉婿 ”这说明在宋代商人的地位比在汉代提高了,政府不再对商人的日常生活严格限制,这是重农抑商那个政策松动的表现。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 “皇权 ”和 “相权 ”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 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 “中朝 ”官僚机构 C唐朝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
15、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明朝废丞相, D不正确。 ABC 表述都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 从宋代话本到元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哪一特点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求 D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答案: C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
16、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指的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指的是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所以 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下列说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表述不正确的有 A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B它确立于秦朝,汉至元不断发展,明清强化。 C其核心是皇权至上,它贯穿君权与相权
17、、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 D明清时期治理国家积极作用明显大于消极作用,它使中国 更加富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表述都正确; D表述错误,明清时期治理国家消极作用明显大于积极作用,它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作用 下面几幅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其字体产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A( 1)( 3) B( 2)( 4) C( 1)( 4) D( 3)( 4)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是楷书,产生于汉末; 是草书,产生于汉初,成书于东晋; 是隶书,产生于秦朝; 是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山西 广灵县 第一 中学 下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