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里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 “鼓槌下人 ”(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立法机关 答案: B 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 “新大学运动 ”,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
2、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进入 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 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答案: B 东瀛识略记载: “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成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 B福建山区较适宜茶叶的种植 C种茶、制茶获利较为丰厚 D国内的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答案: A 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 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
3、共 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 26位;南宋时期的 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 5位,江南 47位。上述数字不能说明 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 B经济中心南移 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 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 答案: C 下边是 1957 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 “大跃进 ”使全 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 “大跃进 ”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 “及窦太后崩
4、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B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C儒学家参政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D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西汉设立了太学 答案: C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 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 15版之多, 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 60 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答案: C 外国记者到延
5、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 ”称延安是 “思想工厂 ”。这里的 “思想 ”主要指 A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B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C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答案: A 下列美术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自由引导 人民 拾穗者 马拉之死 格尔尼卡 A B C D 答案: C 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 “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 ”恩格斯赞美他是 “天才的预言家 ”。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 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B与 “失败是成功之
6、母 ”意思相近,在经历失败的冬天后,成功的春天也到来了 C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答案: C 2008年 8月 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宣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在美国电视观众中深受欢迎,收视率达到 21 5%,仅次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的 27%,超过了所有在美国以外举行的奥运行开幕式的收视率。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是 A法国巴黎 B英国伦敦 C美国纽约 D德国柏林 答案: B 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 “大抵徽商 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买田置地 C
7、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多样化经营 答案: C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 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答案: A 戈尔巴乔夫说, “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 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
8、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 B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 “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 约束。 ”这说明西塞罗 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 B C D 答案: C 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中说,这部宪法的出现究竟是人性与自由的胜利,还是利益力量
9、左右 的结果?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却又不必认真计较答案: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宪法也许是政治家充满智慧而体面的 “合谋 ”,也许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彻底释放,也许是以上诸种情况的结合。这一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 1875年宪法 C 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C 下列有关德国 1871年宪法和法国 1875年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B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C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 D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 答案: B 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 “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 ”然而鸦片战争 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
10、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 “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 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A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B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C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D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答案: D “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 会战结束后,日军认
11、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 ”这里的 “会战 ”指的是 A凇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D 19041907 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 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B 191
12、8年 12月,每周评论在发刊词中说,一战的结果是 “公理战胜了强权 ”,这一论点反映了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 A支持北洋政府参加一战 B对收回国家权益抱有幻想 C认清了一战的本质 D以俄为师、向往苏俄 答案: B 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其中该宪法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答案: A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江西省 宜四市高三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