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秦朝 A推行宗法制 B推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 D推行行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秦 ”、 “为之郡邑 ”、 “废侯卫 ”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是 C,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AB项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D是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郡县制 点评: 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郡县制打破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
2、,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替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B “文革 ”结束 C香港回归 D改革开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求和割地华夏声咽 ”、 “喜迎回归举国同庆 ”可以看出是指的香港回归。故选 C。 ABD项均没有失去土地和顺利回归的相关情况,均排除。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
3、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一历史学家说: “如今有个趋势,人民缅怀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 “她 ”指的是 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共和国 D罗马帝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故选 B。 A项错误,斯巴达建立的是寡头政治; C项是建立的共和制,但是在雅典民主制的后面,并不能说是源头; D项是帝制,并非共和民主制。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基
4、本内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的主要体现。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作了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和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雅典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 他们被称为 “六一汉 ”(按:史家均释为须交农产品收获 5/6的分成佃农),如果他们交不起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沦为债务奴隶。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 A设置了五百人会议 B设立了陪审法庭 C颁布了 “解负令 ” D将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 答案: C 试题分析:为了解决 “六一汉 ”的问题,梭伦改革时颁布了解负令,原来被抵偿出
5、去的土地又回到农民的手中。故选 C。 A项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改革的内容;BD 项是梭伦改革是设立的,但是是政治方面,与材料中涉及到的经济方面不符。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其改革中有很多是倾向于平民的措施,如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这些措施也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对此描述不正确的是 A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的公民开放 B民众政治的主要机构有 “公民大会 ”、 “五百人会议 ”和 “陪审法庭 ” C担任公职和参
6、加政治活动的公民由国家发放津贴 D贵族的政治权力消失殆尽 答案: D 试 题分析:在伯里克利时代,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都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因此 A正确; B项正确,民众政治的主要机构有 “公民大会 ”、 “五百人会议 ”和 “陪审法庭 ”;在伯里克利时期,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由国家发放津贴,因此 C正确。 D项错误,贵族制的战神山议事会依然存在,但是不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内容。伯利克里执政期间,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地参政,发放观剧津贴和会议补助,除十将军委员会外,一切官职项公民开放。在伯利克里时期公民大
7、会、五 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的主要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影响等需要掌握。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 Aristeides)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 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 ”。这则故事突出反映了 A雅典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陶片放逐法 ”形同虚设 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误用 很多雅典政治家浪得虚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较简单,材料反映 了陶片放逐法由于雅典民主制度的直接民主形式,导致民主权力滥用和误用。故选 C。
8、A项错误,材料并未指出阶级矛盾的问题,而是公民内部在形式民主权利时的矛盾; 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并未形同虚设,只是运作方式有弊端; 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陶片放逐法 点评:陶片放逐法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创立,主要目的是保障民主制度的,打击民主敌人的,在公民大会投票中,当有人的得票超过 6000票被认为有可能威胁到民主制度的,要被流放到海外,流放十年。另外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表现也需要掌握。 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制时期创立。故选 A。 B项是适用于公民内部法律的统称; C项是在罗马对
9、外扩张的过程中,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对被统治区的人口也同样施以公民法的权利,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D项是依据自然精神和理性的原则制定法律的体系,是一种法制的原则,并非是特定的法律文件。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这句话说明 A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B议会还有不能做
10、的事 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 D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很容易看出这是指的议会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故选 D。 A项说法不符合事实,英国是议会主权。 B项错误,是对材料的字面意思的理解; C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在 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后来国王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基础,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关系到宣战与媾和等重要的事项均有议会决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美国、法国等国的政体也需要掌握。 著名历
11、史学家刘祚昌教授认为: 1787年宪法是 “美国第一次革命的一重大成就 ”,是一部 “进步 ”的宪法。他的理由是 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调和了美国大小州、南北方、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杜绝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因此 正确; 项正确,规定总统和议员都是由选举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的民主; 项错误,说的是 1787年宪法的消极方面; 项正确,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则,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权的原则。故选 C。 考点: 1787年宪法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
12、是美国 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 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在各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两党之间实行相互的制衡。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争衡的理念。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号召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这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是 A独立宣 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资政新篇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文件, B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文件, D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纲领性文件
13、,因此 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的指导,工人运动在一个更加深的层次发展起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巴黎公社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需要掌握。 下列关于十月革命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冲破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D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故选 A; 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4、冲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CD项正确,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 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 考点:十月革命的影响 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国际工人阶级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都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 .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C美国对以苏联为
15、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 “冷战 ” D苏联军事实力 .国际地位提高,与美国争夺霸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战后根据雅尔塔体系,美苏确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此基础上,美苏建立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建立是美苏意识形态对抗的结果,也是各自国家利益的体现。故选 B。 A项错误,不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CD项错误,只是从美国或者苏联一个方面进行的分析。 考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点评:战国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妄图称霸世界,苏联也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二者的意识形态冲突越来越严重,冷战兴起。美苏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两极格局产生。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就是由两极格局到两极格局下多
16、极化局势的出现,最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过程。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出现的根源是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B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C美苏的衰落 D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世界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 20世纪70年代因欧共体和日本 第三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等受到挑战, 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 A。 BC 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不全面; D项错误,没有从经济的根源上进行分析。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二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在美苏冷战的基础上建立了两极格局。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国的振兴世界开始
17、出现多极化的趋势,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到了 90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现在世界格局明显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总的来看,在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趋势: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出现 -多极化趋势加强。 20世纪 70年代我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的正常是 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此后,西方主要国家及其盟国纷纷同中国建交,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故选 C。 A项错误,是 50年代提出的,与材料信息不
18、符。 B项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但并未给中国的外交局面产生转折关键性的影响; D项是在中美关系缓和化后推动的。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中美关系正常化是 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同美国关系缓和化以后,中国迎来了建交的高潮,其中重要的有 1972年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等。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的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还有: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迅速的提高。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强调指出: “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因素是 A台湾当局 B台湾人民
19、 C台湾的军队 D台湾岛内的分裂势 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因素是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故选 D。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是要采取寄希望于人民的策略,目前的情况下,发展两岸关系,加强台湾当局与大陆官方的往来,做到海峡两岸互惠互利,降低海峡两岸的风险等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有利的事情。因此 ABC均不是两岸统一的障碍。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是兄弟关系,发展两岸关系,抵制分裂势力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 门的主权,也对台湾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海峡两岸
20、的关系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把 “依法治国 ”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 A 1954年 B 1978年 C 1982年 D 1999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把 “依法治国 ”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 1999 年,1999年 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把 “依法治国 ”写进宪法,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故选 D。 A项是通过的 1954年宪法,并未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 B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改革开放的决策; C项 1982年宪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
21、的成就,但是也未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 考点:依法治国 点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在 1999年写进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进行法制建设,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建立做到了有法可依;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下图所示主要反映了 A秦朝的三公制 B隋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书省、中书省直辖地和行中书省等字样可以看出这是元朝的政治体制。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故选 C。 A项是三公九卿制度; B项是三省六部制; D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高级中学 12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