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图所示是光绪十四年( 1888年)的电报报文,通报了太和殿(太和门)失火的消息。下列有关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国人使用无线电报的先例 B失火原因和英法联军侵华有关 C中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D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最早使用无线电报的时间是 1899年在广东,因此 A项错误; B项错误,英法联军是在 1856 年到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正确,电报的使用反映了我国的通讯手段发生了很大的进步。故选 C。 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通讯的发展 点评:
2、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进入到中国。中国在交通、通讯等领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始终处在初级阶段且速度缓慢。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幅创作于元朝的黄道婆的真人画像。面带慈祥笑容的黄道婆手持一根花枝,腰扎一条黄布腰带。下列有关黄道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她所织的起绒锦层次分明 B她所织的素纱 衣薄如蝉翼 C她对棉纺织工艺进行了重要革新 D她担任过指导蚕桑生产的官职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代黄道婆改进了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提高了纺线的效率,故选 C。 AB项错误,黄道婆主要是改进了棉纺织技术而不是锦; D项错误,黄道婆传授
3、了棉纺织技术。 考点:黄道婆与古达的棉纺织技术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棉纺织业等相关知识。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黄道婆推广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纺织业的中心;明代后期成为普遍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 汉朝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十万士兵,修筑黄河大堤,以改道后的新河道作为黄河河道。这条被固定了的黄河新道,一直维持了将近一千年。当时指挥这项治黄工程的是 A王景 B李冰 C郑国 D大禹 答案: A 试题分析: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保证了千年黄河河道被固定。故选 A。 BC 项是
4、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专家。 D项是原始社会末期传说的部落领袖,带领人们治理水患。 考点: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大量的兴修。战国时期, 出现了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使四川盆地成为千里沃野;水工郑国修建了郑国渠,此外还有秦朝时修建的灵渠和西汉时期的漕渠和白渠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千年无水患。 关于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是唐朝时出现的耕作技术 B自此之后,牛耕开始得到普及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方便的特点 D这是农具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正确,曲辕犁是在唐朝出现,当时被称作江东犁; B项错误,西汉犁壁的出现,犁耕得
5、到推广; C项正确,这是曲辕犁的特点。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因此 D项正确。故选 B。 考点:曲辕犁 点评:曲辕犁出现于我国唐代的江南地区,当时又被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日本东京大学田中明彦在 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美国已彻底失去世界霸权
6、B 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强 C中国已能左右世界格局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世界呈现出多种力量,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划分均是如此。这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发展加强的局势。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美国的霸权的问题; BC 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当今国际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起世界的霸权,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
7、面。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美国史学家沃尔特说: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 到 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 当时限制美国 “威力 ”的国际力量包括 欧盟 日本 不结盟运动 中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70年代美国的 “威力 ”受到一些限制,主要表现有日本的崛起、欧共体的出现、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的振兴。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 D。 项错误,当时是欧共体,欧盟是 90年代成立的。 考点:多极化趋势 点评: 20世纪 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 80年代
8、开始逐渐地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欧共体在外交上也逐渐的倾向独立自主,这些都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 下列国际组织,按照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 正确的是 华约 北约 欧共体 欧洲煤钢共同体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项是在 1949年成立的; 项是在 1951年成立的; 项是 1955年成立的; 项是 1967年成立的,故选 A。 考点:战后国际组织成立的时间 点评:战后国际组织纷纷成立,有全球性的组织,也有区域性的组织,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组织有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区域性的有欧共体、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战后国际组织的纷纷成立,标志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9、“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 (什切青 )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 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 ”上述言论的出现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形成了军事集团的对峙 C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材料反映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故选 A。 B项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 C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项是马歇尔计划 考点:铁幕演说 点评: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是 “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 ”的事件。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 激烈的较量。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
10、约。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 十月革命前,列宁发表了重要演说,指出俄国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演说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文件,它是 A共产党宣言 B告俄国公民书 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17年 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的演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 D。 A项是马克思于 1848年发表的; B项是在十月革命中的文件; C项是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因此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四月提纲 点评:四月提纲是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
11、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有理想转变为现实。四月提纲和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需要掌握。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今开封) “茶坊每五更点灯 ”, “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 这一生活场景表明当时 A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B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C市民均以喝茶为消遣 D朱雀门 外是茶叶集散地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 “茶坊每五更点灯 ”反映的是宋代的夜市的情况,夜市最早出现在宋朝。材料 “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故选 B。 A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的内容; CD项是片面理解了材料的中心意思。 考点:北宋
12、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题的考查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表现为农业的商品化程度高,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在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不仅出现了夜市,也出现了一些迎合市民需求的娱乐场所。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北宋城市发展的状况等。 秦律十八种 厩苑律规定,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十下的惩罚。这反映出秦朝 重视农业生产 爱惜畜力 实施重农政策 开始使用牛耕技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牛耕技术,而不是秦朝。因此 错误,排除 BCD三项。故选 A。秦朝重视耕牛的原因在于重视农业生产,爱惜畜力,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 A。 考
13、点: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秦朝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 ;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火车 人力车 自行车 电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和自行车都是人力作为牵引动力,与材料要求明显不符。排除 。 分别是以机械为 动力和电力为动力,故选
14、 C。 考点:近代交通的发展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 1920年的新妇女登载了一篇文章,说: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材料主要表明在婚姻问题上,作者 A提倡婚姻自主 B听从父母之命 C遵从礼教风俗 D推崇新式婚礼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
15、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父母之命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 说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旧礼教已经行不通,要求婚姻自由的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使得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图是 1949年京剧 “四大名旦 ”的合照(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
16、兰芳、荀慧生)。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A中山装开始大行其道 B建国初着装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 C长袍马褂依然很流行 D时人着装土洋并存、选择多样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照片显示长袍与西装并存,呈现出选择多样化的特点。故选 D。 AC项错误,单纯的从照片看不出中山装大行其道或者长跑马褂流行; B项错误,照片显示的是服装多样化,显示当时尚未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考点: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近代以来,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在衣食住行等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饰上,是旗袍和中山装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就是中西文化冲击面前人们的服饰领域里的多样化选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7、中指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 正确,故选 A。 项错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考点:南方谈话 点评: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这一年邓小平南巡 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18、题,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十四大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 “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企改革的情况, A项并未涉及到国企改革的情况; B项是强调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但是也未涉及到国
19、企改革的情况; C项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故选 C。 D项是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此题反映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85年开始的,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 大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大跃进 ”运动迅速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20、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公有制占有的比重占有绝对地位,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故选 A。 BC 项是在 1958 年后;D项是在 1978年后。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我国确立下来。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实行建立公有制经济,建立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
21、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 ”这首宁波话数字民谣直接反映出 美国商品价廉物美 外国商 品充斥宁波市场 宁波民众提倡国货 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反对使用外国货,倡导使用中国货的抵制洋货思想。因此 正确,也从侧面反映出洋货充斥着中国市场。因此 项正确。故选B。材料并不能表明外国货物美价廉,也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因此 错误。 考点:抵制洋货思想 点评:民国时期,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洋货的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2、,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类似这样的行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机。 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民国初年中回忆道: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宁波 A百姓无所事事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迷信活动盛行 D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很多人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一些妇女已经不再纺织,耕织分离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故选 B。 A项是对材料
23、的字面理解; C项断章取义;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此时中国出现的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也对自然经济起了瓦解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 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B空想社会主义者勾画了理想社会 C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工人运动 D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省 宁波市 上学 期期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