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高二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读懂材料是关键,结合战国时代特征,本材料实质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要求打破世卿世禄制度,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奴隶主贵族。故选 A。 BD项明显错误,因为它们在政治上无地位; C项此刻尚无权力,但是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考点:分封制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实行
2、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形成了层层的等级制度。在分封制下官员世袭,遭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不满。在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实行的宗法制、礼乐制度等也需要掌握。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C 试题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文化,其本质上就是要从游牧文明转变为农耕文明。故选 C。 ABD三项都不是从实质上及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故错误。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孝文帝改革从实质上来讲,就要分
3、析经济层面。通过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开始采用汉族人的农耕文明,生活逐渐地定居下来。同时孝文帝改革,也适应了北方已经存在的农耕化的趋势,二者相互的促进,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 “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 B制定俸禄制 C颁布均田制 D同汉族通婚 答案: B 试题分析:俸禄制的实行,是为了整顿吏治,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政权,与民族融合无关。故选 B。其他各项都是逐渐地在经济和风俗上汉化,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
4、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尊儒崇经 B恢复汉族礼乐制 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 “乐佣 ”,联系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思考。故选 B。 AC 项材料图片无法体现;学说汉化因为是图片并且没有相关的文字信息 D项也无法看出。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文化上看,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
5、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触动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的反对,最终失败。故选 A。 BCD三项都是他们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是这不是主要的原因。 考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点评:北宋中期,由于宋太祖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得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范仲淹和王安石等先后主 持变法,希望改变这一局
6、面。但是改革必然会触动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的抵制,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 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 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 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
7、能力。农业税的 “消 ”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 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 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北宋社会经济 点评: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的格 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上看,农业税的比重在降低,但是并不是农业生产的削弱的结果,商品经济的发展让政府越来越依仗非农业税。北宋处在我国社会变革的前夕。但是由于我国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宋明理学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始终在封建的老路上行
8、走未进入近代的大门。 熙宁四年( 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 “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神宗说: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文彦博回答: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 权受制于士大夫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宋神宗的变法措施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抵制。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则体现了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故选 C。 A项明显错误; B项错误,士大夫反对损害自己
9、利益的改革; 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材料中明确的提到改革有利于百姓。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是改革的具体措施损害了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最终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他原因如变法用人不当,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等这些原因也需要掌握。 王安石变法时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征收赋税 B清查耕地面积 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是王安石变法中 “市易法 ”的内容之一。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 可以向
10、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其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故选 D。其他各项均与史实不符。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实现富国
11、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而其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 A、 B、 D 三项均符合史实, C 项说法明显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是在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史 记 商君列传记载: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仟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以上涉及商鞅变法的措施有 推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 统一度量衡 重农抑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2、: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体现了 的内容; “为田开仟陌封疆 ”体现了 的内容; “平斗桶权衡丈尺 ”体现了 的内容。故选 A。 项重农抑商政策体现不出。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点评: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主要是废除井田制,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等 ;在政治上是主要是实行县制,推行什伍制度;重农抑商也是商鞅变法是推行的措施之一,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故不能选。 南朝谢灵运说: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 B设立三长制 C推行新的租调制 D汉化政策
13、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北方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的战乱之苦,赋税征收不上来,农民破产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实行了新的租调制,以解决税收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恢复生产。故选 C。 A项是土地制度,材料说的是税收措施; B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D项是在风俗文化方面的措施。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主要是推行了均田制和租调制。均田制的实行缓和了社会的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租调制的实行,也是曾加了政府的收入,是和均田制相结合的一种税收制度。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下列因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被中止的有 商鞅变
14、法 王安石变法 梭伦改革 戊戌变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易用排除法。 项虽然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但是新法却推行开来,秦国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项是在平民和贵族都认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因此排除 。故选 D。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成败比较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古今历史上的重大的改革的相关情况。任何改革必然是对旧的既得利益的调整,因而也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的反对。这就给我们一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充满激烈的斗争,同时改革者要有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王安石说: “恩泽子弟,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 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
15、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为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扩大宋朝政权的基础 B恢复汉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 C改革科举制 D整顿太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在选官和教育方面的改革。从材料可以分析得出,王安石反对北宋的恩荫制度,认为恩泽子弟,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没有真才实学,弊端很大。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故选 C。 A项材料未体现; B项明显错误,材料主张改革科举而不是废除科举;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荫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物,
16、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 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图片中不能体现其影响的是 A陶片放逐法 B雅典人用石子投票表决 C雅典的商业 D雅典人的舞蹈教育 答案: D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是雅典走向民主的关键的一步,他的改革对雅典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项是保障民主制度的措施,和梭伦开 创的民主制有重要关系; B项是民主的具体的方法; C项商业的繁荣是梭伦改革的影响,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结果; D项体现不出,梭伦改革未涉及。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颁布解负令,废除债
17、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这些措施也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 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C项明显错误; D项是从特点说的。 考
18、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观察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实现了北魏自身的封建化,故答案:为 A。商鞅变法未体现出 B项内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均未体现出 CD
19、项内容。 考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点评: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秦朝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也是使北魏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统一了北方,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地贡献。 据史记记载:秦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实行连坐之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分析能力。对各项措施执行的效果的理解,由于 故 “勇于公战 ”;由于 故 “怯于私斗 ”。故
20、选 C。 项说的是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 项说的是经济措施。 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这自然调动了军队战斗的积极性,使秦国逐渐成为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实行连坐 制度,使民怯于私斗,民畏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一切使得秦国强盛起来,最终统一全国。 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 “秦民大悦 ”,而司马光却说 “人多怨之 ”。史学研究者的正确态度是 A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B查阅相关史料后自作结论 C支持司马光的说法 D采用当代学者的权威说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研究历史应该以当时的史料作为依托,亲自考据,得出结论,而不能人云亦云。故选 B。 ACD
21、项明显错误,因为它们都是从某些人的观点出发。 考点:历史研究的方法:史料 点评: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材料中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就属于这一类。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 图云根书院由朱松(朱熹之父)创办,历经沧桑,多次重建、扩建,朱熹秉承父志,致力经学,传播文化,他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政和,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儒家应设法 “正君心 ”来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第二 中学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