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祈盼 “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 ”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结构。故选 D。 AB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C项是经营方式。 考点: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
2、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此外,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下项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各阶段的发展表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甲午战争后发展情况比较好 B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C国民政府成立初发展比较顺利 D抗日战争胜利后明显好转 答案: D 试题分析:抗战胜利后由于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发展进入到衰落时期而不是好转。故选 D。 A项正确,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项正确,一战期间是黄金时期; C项正确,民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
3、展的政策,经济发展较快。因此 ABC均符合史实。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虽然发展缓慢,但是总的来看 ,在抗战前还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近代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 A京张铁路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京沪铁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京张铁路是我国 1905年自主修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故选 A。 B项是 1
4、886年修建的皇家铁路,是外国人修建,长 2000米; C项是 1957年全线建成通车, D项是 1968年建成,都是在建国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交通铁路业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以铁路为代表的新式交通方式也在 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 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
5、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 ( ) A按劳分配 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推行以工代赈 D强制劳动,实行 “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 “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 ”,体现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 “强制劳动,实行 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 ”的内容;故选 D。 A 项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B 项没有体现出来, C 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都可排除。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
6、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为走 “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所采取的政策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根据所学,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7、、途径、方法和方式。联系材料中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本题选 B项。A项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C项是 A项的主要内容之一; D项是斯大林体制后来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调节生产,核心是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以支配自己的剩余产品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被列宁认为是 “危险的下山路 ”。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 A国民经济比例
8、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较简单,漫画反映了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选 A。 B项说法错误,军事工业在 20世纪 30年代并不能认为是遥遥领先; 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的生活水平迟迟的不到提高; D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可能是健康的经济发展。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
9、,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 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 “梅隆拉响警笛,胡佛敲起警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这首流传于 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美国民谣描绘的是 ( ) A华尔街股市暴涨 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C经济危机爆发 D美国经济繁荣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胡佛 ”、 “华尔街 ”已经从时间上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可以看出这是描绘的 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故选 C。 A项说法相反,是股市大跌; B项错误,二战是在 20世纪 30年代后期爆发的; D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经济正在遭受着灾难。 考点: 29-33年经济大危机
10、点评:起自于美国的 29-33 年经济大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广,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引起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自有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此, “新政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美元贬值,降低物价 B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C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 调节农业生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认为国家进步的标志是 “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对此罗斯福新政采取 “以
11、工代赈 ”的措施,即建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故选 C。 A、 B、 D 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信息。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其中,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其改革的亮点,为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有人说: (罗斯福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 “守夜人 ”; (罗斯
12、福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 “守夜人 ”兼二老板。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美国政府参与企业内部管理 B美国政府开始兴办企业 C政府干预经济 D政府不再干预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政府由单纯的 “守夜人 ”到兼二老板,这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故选C。 A项错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干预到企业的内部管理,而是把我经济运行的方向; B项材料无法体现; D项说法与材料相反。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罗斯福新政以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到国家
1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 ) A 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扩大内需,拉动就业,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工代赈是社会保障的内容之一。故选 A。B项不是直接的目的; C项是手段,不是目的; D项不是直接的目的。 考
14、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此题是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的基本知识。为了扩大就业,恢复和发展经济,罗斯福除了直接救济以外,采用了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通过建立兴修一些公共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兴修为以后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戴高乐曾说: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据此,“二战 ”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做法是 ( ) A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B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 C进行福利改革,保障劳动者利益 D大力革新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 “二战 ”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纷纷加强了对 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发展经济。故选 A。 BCD
15、项是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效仿罗斯福新政的经验,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扩大政府开支,扩大内需,纷纷对经济进行了干预和调节。在 20世纪 50到 60年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到了 7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 “滞涨 ”的时期,各国普遍减少国家的干预,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 ”。这则广告体现了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 ) A国有化程度增强 B “经营者革命 ” C “人民资本主义 ” D建立福利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
16、了股票分散化的特点,即 “人民资本主义 ”。 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有化程度的问题; B项说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的情况; D项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此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人民资本主义 ” 点评:战后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企业微观调整的重要体现。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是战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更大程度上募集社会资金,另一个方面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决定权还是在资本家手中。 据全球通史记载: 1987年 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坦率地说: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 ”苏联当时面临 “很多
17、新问题 ”的根源是( ) A严重的国内民族纷争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与美国全面对抗处于劣势 D国内政局时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最终无法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进行经济改革,造成模式更加僵化,苏联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临很多新问题,其根源就是斯大林模式,故 B 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 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斯大林
18、体制,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作用 ,能够避免单纯的市场手段的弊端,这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吸收借鉴;另一个方面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类。下列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 A西周编钟 B宙斯神殿遗址 C资治通鉴 D尼克松回忆录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相对简单,口述史料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D项符合题意。 AB项是实物资料; C项是史学著作。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问题。
19、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一战期间中国很多发展迅速的民族企业在一战结束后却迅速衰落了,这主要说明了( ) A民族工业投资总量较小,规模较小 B战争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C民族工业应重点发展重工业 D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答案: D 试题分析: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的侵略,在这一环境中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战后,欧洲列强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
20、侵略。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下来。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是否顺利与帝国主义有决定性的关系。故选 D。 A项无法体现在一战期间发展较为迅速的原因; B项错误,并非战争与中国企业密切相关,而是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战后发展却摔落下来。这说明,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独立的顺利的发展民族工业。与此相关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其他时期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万 (白
21、银 ),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这说明了洋务派 “民用工业的兴办 ”( )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使中国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外轮就损失了 1300万 (白银 )”、 “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说明洋务企业民用工业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故选 C。 AB项材料未体现; D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最终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最后失败。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兴办了大量的军事、民用企业。民用企业商品投放市场,对抵抗西方经济侵略产生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黑龙江 海林 高级中学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