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近代航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 A清政府不重视 B列强的联手压价和排挤 C中国科技落后 D发展航运业利润不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但是列强为了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 点评:中国近代交通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始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
2、代铁路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从作用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 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立足于文 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
3、传播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说明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因此选 D.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
4、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明末清初开始出现西学东渐 西方 文化在明末清初有重要影响 西方知识界渴望了解中国文化 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人物、时间信息分析,以上现象出现于明清时期,根据题干 “利玛窦到达背景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 ”“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 ”分析, 正确。题干中大量中国书籍被翻译成西方文字说明了 正确。材料中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 ”说明 正确。 说法错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 社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5、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 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 ,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
6、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因此选 C, ABD三项都无从体现。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
7、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以下对该材料的分析, 不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B外国廉价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主要动力 D中国人以农耕文明的眼光看待工业文明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说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8、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但信息体现出是受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19世纪 60年代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世纪 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洋商的垄断收购。而洋商在收购过程中
9、往往操纵市场,压低价格,所以它不可能扭转中国入 超的局面。然而,由于洋商的大量收购,使中国的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从而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反过来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
10、看 ”即用文明史观解释问题。 A是阶级史观 ;B单单从中国的经济结构角度阐述,而不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阐述 ;D 是革命史观 ;人类文明演化进程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演化进程,只有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体现了文明史观,所以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19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为近代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在明朝已经出现, C在商朝已经出现, D是在第二次鸦片
11、战争后出现,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传统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与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但在广大内地地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 (或者与洋人合伙购买 ),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 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B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 C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D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多
12、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A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因此选 C。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最大阻碍。 旨在 “师夷长技 ”、以 “自强、求富 ”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江南制造总局 开平煤矿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师夷长技 ”、以 “自强、求富 ”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指洋务企业, 是洋务派军事企业, 是洋务派民用企业, 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选A 考点
13、: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多数是材料式,新情境试题特别多,体现对能力的考查;因为本部分内容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今后出材料题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从内容上看,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下图是作于 1930年的漫画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和火苗:代表中国民族工业及其生产的产品 (国货 ) B破扇子:中国政府的鼓励、提倡和中国人民 “实业救国 ”的决心 C狂风骤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清政府的敲诈勒索 D漫画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
1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曲折艰难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时间 “1930年 ”和漫画的画面分析,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民族工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压制,清政府已经被辛亥革命推翻,因此 C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 “实业救国 ”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 2010年 5月 1日 10 月 31日,第 42届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 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 150多年,世博会的历史,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请
15、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 1) 1878年 法国巴黎 ( 2)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 3) A( 1)火车机车、留声机 ( 2)电话、汽车 ( 3)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 1)火车机车、蒸汽引擎( 2)电话、留声机 ( 3)汽车、飞机模型 C( 1)蒸汽引擎、汽车 ( 2)留声机、电话 ( 3)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 1)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2)火车机车、电话( 3)留声机、汽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851 年英国工业革命刚刚结束,展品吸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且与蒸汽机有关,如火车机,
16、蒸汽轮船、蒸汽引擎等; 1878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开始,展品主要与电有关,如电灯、电车、电话,留声机; 1904年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已出现汽车、飞机等新产品;综合分析 B项正确。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注意用比较方法将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抓住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特点;注意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 变化。 费尔南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 “( 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
17、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时间首先可知工业革命开展,可以排除 A项。 B项说法不正确, 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腐败问题。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故 D正确。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造成贫富差距,交通拥挤。 美国某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
18、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 “胜出 ”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 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 ,材料突出的是 18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差距日益加大,再结合 “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迫使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有( 1)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19、( 3)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使人们的生 活多姿多彩 A (1)(2)(3) B (2)(3)(4) C (1)(2)(4) D (1)(2)(3)(4)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1)(2)(3)(4)都是正确的 ,答案:为 D项。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
20、横联系。 下列关于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 1872年,外商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B 1865年,留美学生向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C 1900年,上海商人打电话报消息 D 1915年,北京居民乘坐飞机到达武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 19世纪 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B 不对, 19世纪 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架设电报线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D不对,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 点评: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
21、向,即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风雨苍黄,百年沪宁!沪宁铁路沉淀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铁路的百年光阴,1908年 4月 3日的申报曾报道: “沪宁铁路开车典 礼 ”; “沪宁铁路告竣,定于三月初一日(即阳历 4月 1日)开车。全路通行镇道刘观察亲至京岭下总车站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盛。 ”这一材料说明了 A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加强了南京和上海的联系 B沪宁铁路标志着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C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民生事业也走向近代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
22、立于 1927年,民国建立于 1912年,因此 AD时间不符,排除;沪宁铁路不能说标志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B表述错误;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 点评: 19世纪 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处理 /提取图
23、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由 “沿河流 ”到沿 “铁道线 ”再到 “沿电车道 ”。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城市化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 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晋江市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