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 “武王 乃褒封 大禹之后于杞。 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 ) A周王的兄弟一辈 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 D先代贵族、功臣、王族子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大禹之后,是先代贵族,姜尚是西周初年的功臣,周公旦是周武王兄弟,属王族子弟,顾答案:选 D项, 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A B两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考点:分封制的内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
2、具体内容,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它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符合时代发展 潮流的主张 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准确理解,结合教材知识可知 项表述均符合史实,只有 项表述错
3、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高考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 命 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 ”(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答案: A 试题分析:孙中山之所以崇拜洪秀全是因为他继承了洪的革命思想,洪秀全领导
4、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所以 A项符合史实, B项表述错误 , C 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准确理解,从材料中不难发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继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思想,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不仅基于当时更对后世有长远的影响。但必须要注意这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 “欢呼 ”声中失败的。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的依据是 ( ) 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
5、全决裂 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答案: D 试 题分析: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完成其革命任务,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其革命的主要任务在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但仔细观察中华民国建立的实际情形可知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依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路上缓慢前行,故 D项是最深层的原因,而 A B C三项相比较而言只是表面原因。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
6、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 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 ”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学生,民众和工人联合反对列强侵略的运动,结合史实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应该是五四运动,故 D项符合题意史实和题意, A B C三项运动中均没有工人参与。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
7、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2005年 4月 2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这是 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握手。国共两党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 (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 “八一宣言 ”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两党代 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国共两党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一次是 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宣布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了
8、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先是共产党发表 “八一宣言 ”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接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故 符合题意和史实,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点评: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 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1954年 9月 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 “新阶段 ”开始的标志是( ) A共同
9、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 A发生在 1949年建国前期 B是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 C是在 1956年提出 D发生在 1956年底,所以结合时间概念可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55年 10月 23日毛泽东接见西藏参观团时谈话时说: “你们有自治权,各民族
10、的事自己管,就像新疆维吾尔人的事情自己管一样。汉人只能帮助,不能代替他们管理。 ”这在以后政治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 A创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C成立西藏自治区 D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毛泽东主张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民族内部事务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 C项符合题意, A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 D项体现的是民族平等, B项则是西藏解放的重大成果。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
11、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和澳门记者联会主办了 “十年回眸 ”全国巡回图片展。下列说法不符合图片介绍的是( ) A “一国两制 ”促进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B澳门回归促进了大陆与澳门的经济往来 C澳门回归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 D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否 定式选择题,亦用排除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说明的是澳门回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 “一国两制 ”的产物,因此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澳
12、门回归的史实,澳门是特别行政区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不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项表述错误。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他所建立的行政区是特别行政区,拥有地方的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国家统一行使的权利,这是其特别之处,目前港澳地区已经实现了这一制度,这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 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了 “一国两制 ”( )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13、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现了 “一国两制 ”,这说明 “一国两制 ”的实行有最高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 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982年宪法将 “一国两制 ”写入宪法,使 “一国两制 ”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 “一国两制 ”被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 12年后
14、,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 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西方社会反对 “一国两制 ”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一国两制 ”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财富杂志预言香港已死而时代杂志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说明香港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荣未定,这说明 “一国两制 ”适合香港发展是切实可行的方案。故 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A D两项表述错误 B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15、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他对中国统一大业的产生的影响或作用。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 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 ”可知材料应该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16、日军突然对上海发动突袭,中国军民积极组织淞 沪会战的场景,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 B C三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本题从文学作品出发,通过情境再现的手法表现抗战时期无论何人都积极为抗战奔走呼号的史实。以后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还会强化。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重要事件
17、的识记能力,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的军歌,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均与题意不合。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 八路军总部在一道战役预备命令中指 出: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 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根据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 ( ) A太原会战
18、 B平型关战役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战争的识记能力, A太原会战和 C徐州会战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组织的抗战行动,这与材料中所述共产党的军事行动不符, B平型关战役是共产党在山西抗战初期山西组织的小规模军事伏击战,这与材料中 “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 ”不符,只有 D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在华北战场组织的大规模破袭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关于抗日战争的运动,近几年的高考侧重于考查国共双方对战争的领导和组织方式的差异比较,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双方认同的共同点中
19、抗日战争占有重要位置,这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 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 ”、“自己人 ”可见贾母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远近亲疏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和原则,说明贾母的宗法观念浓厚,故选 C项, A B D三项尽管也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都是现象问题,均与 “反映 ”一词本质含义不相匹配。 考点:宗
20、法制的影响 点评:高考中对宗法制的影响的考查(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 祠堂、父辈称呼等,本题即是此种题型的表现之一。 明神宗实录载: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这说明: ( ) 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性质和作用的理解,结合教材内
21、容可知,中央 集权强调的是中央牢牢地控制地方,内阁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皇权的执行而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 表述错误,其余 均是对内阁性质和智能的正确理解,答案:选 C。 考点:明代内阁制的设立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 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下王位的继承原则 “父死子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东山县 第二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