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材料并未体现出铁器的内容;从图片可以看出已经出现了金属犁,说明金属制品已经用于农业生产,故 的说法正确,故选 A。 项错误,战国时期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因此 BCD项错误。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以前主要是采用的石器耕作;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
2、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 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 “双轮驰 ”“车舟载离别 ”表明近 代汽车、轮船出现, “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 ”意 指送行之人未
3、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 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生活影响之深。本题选 B项。 A项错误,人口流动加快并非指的人口的大迁徙; CD项自由观念和留学热潮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要知道,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 艾哈德指出: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
4、的经济政策原则。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 宝贵的动力。 ”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材料的前半句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后半句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故作者的主张应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故选 D。 A项只是说的宏观调控的部分; BC 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不能只抓一个方面。 考点:经济发展的手段 点评:材料主要说的是经济发展过程
5、中计划和市场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计划和市场并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志,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一致,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断地发挥市场测作用,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 让他产生 “幸福感 ”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粮食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A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在 1921年之前实行的政策; B 是新经
6、济政策内容,粮食税的实行是核心措施; C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是在 1925年后; D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恢复发展经济需要良好的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 团访苏,参观 “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 “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 譬如我在莫斯
7、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经济生活中重工业比较发达,能够制造各种重工业品,但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落后,基本的生活用品等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本题选 C项。 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经济建设的成就,而不是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B项错误,这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下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项错误,材料中所述现象和自然灾害无关。 考点:斯
8、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 下表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 GDP 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西方各国彻底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马歇尔计划推
9、动了欧洲经济的复苏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方式有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联系本表本题选 B项由于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使各国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A项明显错误,西方加强国家干预的同时并未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之后初期实行的政策,旨在恢复发展经济; D项是 20世纪 60、 70年代出现的情况。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
10、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战后初期,普遍实行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扩大政府开支,实行福利制度等,在 20世纪 50到 60年代,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资本主义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有利于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 只占 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改革开放新时期 C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1、的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 “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 38%到 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据此排除 ABC项。因为 A民族工业的诞生和翻译西方书籍并无直接的关系; B项改革开放之后是全面的向西方学习,主要是英语的要学习; C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与俄文书籍关系不大,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关系恶化。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向苏联学习,接受苏联帮助,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期间得到苏联的大力援
12、助。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美国学者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描述: “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 ”与材料 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D乡镇企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人民公社运动时期,实行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实现了 “一大二公 ”的特点,所以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 出来。故选 B。 A项合作社并不是全部公有,吃公共食堂; C项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措施; D项是改革开
13、放后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容。 考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评:解题时注意分析是如何把妇女从家务劳动中 出来的。由于兴办了 “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 ”,妇女出来,而这些指令性的东西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建立起来的。党在十年探索中所犯错误的两个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这两个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中国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曲折。 中国某个时期曾出现 “写万首诗、唱万首歌运动 ”,有首诗歌写道: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
14、凑上太阳吸袋烟。 ”这个运动从属于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C “大跃进 ”运动 D红卫兵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题干主要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经济建设中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符合题意。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土地改革的情况; B项错误,三大改造主要是改造的生产关系,由私有发展成为公有; D项是文革时期的动乱。 考点:大跃进运动 点评: 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错误的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高 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的特征,是左倾错误的发展。
15、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左倾错误的发展,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党在总结错误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 1960年出台了八字方针进行调整,经济建设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买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但收效甚微,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 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对此认 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
16、的重要动力之一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在经济改革初期,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准确的认识造成了对商品经济的抵制的现象,但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下,改革开放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在探索中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此 ABC 项均正确。 D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的地方抵制中央决策的问题,属于理解错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人民群众在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 80年代中期确立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标,这明显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 199
17、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 “如果说 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 30年后,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的事件是 A中国派代表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为切入点,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融入国际政治舞台的标
18、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且是在 2001年加入的,与材料时间相符。故选 C。 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在 1944年进行的 ,明显与材料时间不符; B项是在1991年加入的; D项并非经济问题。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标志着中国正式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 卡丹来到北京。他回忆说: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
19、, 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 ”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促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实行对外开放,拉近了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中国与西欧国家隔阂与矛盾消除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了解,中国人的穿着服装自 1978年到 1989年的 10几个年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改革开放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 ;思想解放等。因此 正确,故选 A。 项说法明显错误;第 项中 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 1991年,不属于 1978-
20、1989年时间段。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改革开放工作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穿衣、旅游、娱乐等等成为时尚的休闲方式。 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 1943年 7月分别发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 “怀特计划 ”和英国的 “凯恩斯计划 ”。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 充分说明 A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21、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战后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英国在美国允诺给予巨额贷款的诱压下妥协,表明了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夺得世界经济的领导权,故 A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 项错误; C 项内容不符合题干信息; D 项明显不符合事实。 考点:战后世界经济形势 点评: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强国英国法国等受到严重的破坏,德国失败,欧洲的经济实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与此同时美国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经济实力膨胀,在战后建立的经济格局中美国居于了中心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
22、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组织和贸易组织的建立,美国占 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故选 D。 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 C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目标,并未建成。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此题实际上借助美国战后经济的发展考查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问题,即三大支柱的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
23、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虽然发达国家掌握了支配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 世界经济的发展。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从材料看,该学者认为,在今天,资本主义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三校高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