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汉语的称谓语作为词语使用时,常有词语连用的习惯,如 “祖孙 ”、 “父女 ”、“君臣 ”、 “师徒 ”、 “父母 ”、 “弟妹 ”等。这种词语的成分尽管都有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这种称谓语的结构排列体现了 原始民主 宗法观念 等级差别 男尊女卑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根据题干 “这种词语的成分尽管都有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 ”,说明体现了宗法制下等级差别 、男尊女卑,这与民主刚好违背,因此排除 原始民主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根据
2、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源于父系氏族的家长制,成于商,盛于西周,影响到整个封建时代。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的权利来源发生了变化。其变化是 A由议会变为内阁 B由上帝变为议会 C由上帝变为国民 D由上帝变为辉格党 答案: B 试题分析: 1689年权利法案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和军权。结果: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A不对,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C不对,与权利法案内容不符; D不对,辉格党从
3、属于议会。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权利法案的意义: 封建朝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制约。 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 济决策,从而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使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确立起来。 下列各国的国家元首中,权力最大的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国王 B美国总统 C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总统 D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国王、 B美国总统、 C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总统的权力都要受到议会或国会的制约,以防止
4、专制独裁,因此都可排除;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 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 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即皇帝凌驾于议会至上,带有专制主义色彩。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比较英、美、法、德四国的代议制。 国家 体制 特点 英德 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名义是国家元首,只是国家象征; 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实权; 都是世袭; 英国首相由选举产生,是国家权力中心; 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只是皇帝助手; 英国议会权力大,是立法机构; 德国帝国议会虽是立法机构,但受皇帝控制; 美法 总统共和制 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国家总统都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军队元帅; 都由间接选举产生; 美国总统要
5、受国会和联邦法院的制约; 法国总统的权力较大;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能增加执政者的监督压力,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 ”。材料表明,英国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 A议会制度出现 B立宪制度确立 C政党政治兴起 D内阁制度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 ”可知是指政党制度的发展。 A 不对,强调议会为国家的立法机构;B不对,强调宪法的作用; D不对,强调内阁为行政机构。 C符合题意,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两个主要政党交替组织政府的政党制度最早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当时在议会中有两个政党
6、 :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 (后改称自由党 );一个是代表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利益的托利党 (后改称保守党 )。两党交替执掌政权,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被美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用。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高考历史选择题往往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 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012 年 5 月 15 日,法国社会党人奥朗德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七位总统
7、。如果按 1875年宪法的规定,以下不属于他的权利范围的是 A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B对外宣战、媾和 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D缔结条约,实行特赦 答案: B 试题分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行政权归总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 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因此 B项不属于他的权利范围,根据宪法,共和国总统非先得两院的同意,不得宣战。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直接选取法。一般用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题目。此法是以平时的学业水平为基础,以认
8、真审题为前提条件的。考生一定要仔细审阅题干,准确断定全部条件与答题指令,而且即使一眼看中了得分项,也不妨把全部选项都认真审阅一遍,找出干扰项排除的理由。 中新网 2012年 6月 13日电综合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总 统候选人罗姆尼为选战进行 “口水战 ”,罗姆尼 12 日抓住奥巴马就美国私营部门的言论不放,攻击奥巴马并非一时口误,而是脱离现实,不识民间疾苦。对此,以下不能说明的是 A两党本质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两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D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答案: B 试题分析:美国两党制的演变: 1、形成和发展:( 1)形成
9、: 19世纪 20年代末至 30年代初 ( 2)发展: 19世纪 50年代中期,民主党(驴)和共和党(象)的对峙格局形成。(驴象之争) 2、特点: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因此 ACD 表述正确, B表述不正确,两党代表了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不能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然舍去。对题中出现的 “所有 ”、 “任何 ”、 “一定 ”、 “都 ”等具有绝对性的字词,一定要仔细推敲,慎重选择。 有
10、史学家认为: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度。 ”以下不 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B议会没有实权,议员是俯首听命的 “绵羊脑袋 ” C帝国宪法没有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 D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宰相执行政府决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 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a.皇帝 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 b.宰相 作为政府首脑,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11、是内阁首脑,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议会 分为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帝国议会(相当于下议院):权力较小,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无行政监督权。因此 ABD三项都表述正确。 C表述不正确,议会拥有立法权但不独立。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解答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提,正向思维和逆 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 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
12、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伏尔泰在评论某国的政治时说: “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 ”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大革命后的法国 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统一的德意志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 ”可知是指君主立宪制; BC 不对,美国和
13、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否定了君主制; D不对,统一后的德意志实行 君主立宪,但带有专制主义色彩,与题干不符; C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美国 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 “总统有权缔定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 ;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 意后,任命大使、
14、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 ”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平等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总统有权缔定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 ”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美国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法院。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 “分权与制衡 ”原则。因此 B符合。 ACD不对,这主要是就人民个体的权利而言,而非国家权力机构运行。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 点评: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
15、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 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 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 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战后开放的商埠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排除三者的不同之处即可。 B不对,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后; C不对,在 “第二次是1856 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 ”后,商埠已经深入中国内地; D不对,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在 “第三次是 1894 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后。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和民主革命。 点评:综合比较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将具有史学意义和教育 意义的可比较的同类史实放在一起,提出相同点或不同点的要求,所要比较的特点是需要考生自己综合的,且一般是内在的比较。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858年),洪秀全写了一件 “御诏 ”给英国特使额尔金。 “御诏 ”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这一举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洪秀全具
17、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 C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严重 D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洪秀全写了一件 “御诏 ”给英国特使额尔金。 “御诏 ”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 ”说明洪秀全 作为农民领袖的局限性,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认识不清,因此 BCD都可以排除;洪秀全基于清政府这个共同敌人,幻想对方是洋兄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因此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和民主革命。 点评:此题型的特点是命题者结合一定的历史事实,给出相应的历史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这一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做题一定要紧扣材料本身。 某史学家在
18、评价太平天国时说: “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 改朝 的机运,而无 换制 的机运。 ”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历史 “换制 ”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好说明中国近代历史 “换制 ”的必要性; CD不对,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近代历史 “换制 ”的阻力;解决中国近代历史 “换制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先进阶级和科学理论指导。而农民阶级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力量,提不出科学理论,即便成功,也是改朝换代而已。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和民主革命。
19、 点评:理论法。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历史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 ”这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 ”,联系不平等条约内容,可知反映了辛丑条约的规
20、定,即要求清政府严禁中国人的反帝斗争,至此清政府完全成为 “洋人的朝廷 ”。因此 D 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和民主革命。 点评: 巧记近代不平等条约。 ( 1)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歌诀:南约有四项,割赔与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 割 割港岛给英国; 赔 陪 2100万银元; 开 开五处通商口岸; 商 商定关税; 广厦福宁上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 2)第二次鸦 片战争 天津条约 简化:三外一赔一开 歌诀: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三外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
21、传教; 一赔 赔偿英法军费各 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一开 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长江南镇和九汉 长江沿岸有南京、镇江、九江、汉口; 沿海营烟再加汕 沿海有营口、烟台、汕头; 岛上还有琼台淡 海南岛上有琼州,台湾岛上有台湾和淡水。 ( 3)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简 化: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准华工、增赔款。 认天约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开天津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准华工 准许华工出国; 增赔款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 4)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简化:割让三岛,赔款两亿,开放四口,设厂免税。 割让三岛 割让辽东半
22、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两亿,开放四口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设厂免税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简化: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 修 修订商约; 使馆 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不准居住; 赔 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 炮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 ,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改总理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惩官民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
23、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 “对于欧美的新文 化之反动 ”;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 “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可知孙中山否定义和团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排外; “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 ”可知又肯定其反侵略精神,因此说明孙中山从不同角度辩证的评价义和团运动。 AB不对,这涉及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D不对,错在 “全 面赞扬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湖北省 荆州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