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A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曲辕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A筒车和 D曲辕犁是唐代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 B翻车出现在东汉末期,只有 C耧车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将翻土和播种紧密结合的农业生产生产工具,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工具本身即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所以
2、生产工具的革新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就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应关注以下几种:耒耜,耧车、犁壁、耦犁,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1895年,张謇在 “设厂自救 ”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 1898年,张謇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 20400锭领回,作为官股, “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次年春开始生产。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廉价。据此材料分析,下列不是大生纱厂兴起条件的是( ) 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封建政权的暂时支持 C周边社会条件的优越 D 外国资本的大力支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了大生纱厂的
3、创办历程,从中可以发现张謇是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创办了该厂,该厂在创办的过程中得到过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同时张謇建厂也进行了很好的选址,所以 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大生纱厂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必然会遭遇外国资本的排斥和打击,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艰难曲折 的总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遭遇重重阻碍,但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在遭受重大压榨中缓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始终未能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主导力量,民族资本主义的这一发展特点也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歌
4、曲小燕子作于 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这段歌词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一五计划 ”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57年和 “我们盖起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说明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一五计划 ”,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点评: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道路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需要牢固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的分期界限:
5、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 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1953-1956年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61966年的十 年社会主义建设; 1966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 ”的巨大破坏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 “二五 ”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恶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的能力, 1958 1962年新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期间发生了 “大跃进 ”运动所以此次计划也称为 “大跃进 ”,所以由于左倾经济建设方针的执行 “二五 ”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历程曲折,答案:选 A, B C D三项是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而非主因。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 “左 ”倾错误 点评: “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 “大跃进 ”运动是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所犯“左 ”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考中主要侧重对其消极影响的考查和背后原因的挖掘,本题即是如此。 196219 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
7、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开始了纠正 “左倾 ”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 ”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自然灾害,“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 1960年中共提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八字方针,至 1962年底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故答案:选 C。 考点: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 195
8、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许多教训存在,尤其是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的深刻教训发人深省。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舍右邻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 “痛苦 ”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 的变化 C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D 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舍右邻拢合在
9、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以往的生产合作化运动,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改变了对土地的经营方式而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 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据华东经济管理 1991年统计: “从工业总产值( 1980年不变价)看,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 1990年工业总产值
10、比 1983年增长 48.04%,年均增长6.86%.”。当时江西纺织化纤部分企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是( ) A国民经济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这是城市经济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选 B, A项在 1975年提出, C项出现在 2001年, D项出现在 20世纪初。 考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农村体制改革和城市
11、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搞活国有企业。同时,需要注意的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领先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和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田单干 ”“离土不离乡 ”“离土又离乡 ”,它指的是(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发展乡镇企业 外出打工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田单干 ”“离土不离乡 ”“离土又离乡 ”分别描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现象,所以答案:选
12、 D, A B C三项与题意匹配不符合。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点评:中国 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 ” 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13、 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建立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的成立的基础之上的,答案:选 B, A 发生在 1991年, C 项出现在1992年, D发生在 2001年, A C D三项不可能成为浦东开放的背景。 考点:浦东的开发开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场了上海浦东新区开放的时代背景,对此我们还要必须把握浦东的开发开放的目的所在,即尽快把上海建成国民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当然,浦东的开放
14、也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873年 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 “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 ”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 ”英语主要反映出( )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谷猫迎,好度由途 ”即为 “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这说 明 19世纪 70年代的上海人对英语问候已有了基本了解,这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快速东传的结果,即 “西学东渐 ”,西方国家叩开中国的国门凭借
15、的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力量,答案:选 D, 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变形化了语言的形式再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这种模式已成为高考普遍采取的新方式了,这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能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变迁内容的准确把握。 长期生活在上海的郑观应,在 19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一口气列举了西国输入的食物、用物、玩物等 57种,指出这些洋货 “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 ”这突出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是( ) A奢侈享乐已日渐成
16、风 B传统伦理道德已荡然无存 C洋货流行已日渐成风 D传统生活方式已荡然无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洋货 “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 ”能够说明洋货在中国大肆流行且已日渐成风, C项说法正确, A项材料中并无体现, B 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考点: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中
17、国近代 “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奋斗。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 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近代女性的解放和维护女权的斗争折射出的是人性自身的日益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日趋进步和开放,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题意主旨无关。 考点: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 点评: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起源于清朝末年,戊戌变法时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就已经有了一定发展;
18、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传入了中国,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给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但与此同时也应关注不同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内容有很多差异。 有轨电车出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注 “大众可坐,稳快价廉 ”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廉价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9、材料中文字说明电车公司利用广告刺激和诱导民众 心理最终使电车在上海得以推广,答案:选 C,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 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电影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 18611910 )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
20、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 A长跑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 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8611910 年 ”说明了霍元甲生活在清朝末年, A 项在清末已经出现符合题意,B发生在 1911年, C D两项也发生在民国时期均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 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
21、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近代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B 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缓解 C国际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展 D社会变革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的新政改革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则积极主动的推行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所以 A是二者的共同点, 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
22、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35 年,重庆地区机器生产仅为 13 家,1940 年为 159 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 ”对材料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 战西部战略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的掠夺 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 D 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从 1935年至 1940年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起来,结合史实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抗战爆发后
23、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和难点,须要牢牢把握其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 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一战期间 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 抗日战争以后 。 近代中国有人评论: “或疑公趋重官营事业,亦进夺民利。不知公主旨在夺外人之力,以塞漏厄而裕民生。 ”文中 “公 ”“裕民生 ”的主要活动是( ) A创办福州船政局 B创办发昌机器厂 C 创办湖北织布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郑州 第四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