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高安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高安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高安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高安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反应了先秦时期( ) A孔子 “仁 ”和 “礼 ”的学说 B庄子 “小国寡民 ”的思想 C庄子 “齐物 ”的自由精神 D墨子 “节用 ”“兼爱 ”的主张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这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
2、 小国寡民。故选 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后世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找到最初的萌芽。 与信息化社会相比 ,工业文明所推崇的制造业的主要特征是( ) A以机器大工业为主 B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消耗 C征服自然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D以蒸汽和电为主要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工业文明主要的生产资源是能源。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
3、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到了信息社会,生产资料的主要资源是信息。因此与信息化社会相比,工业文明所推崇的制造业的主要特征是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消耗,本题选 B。 考点:工业文明和信息化社会 点评: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日益扩大,知识经济兴起;出现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生产、资金、贸易日益国际化;人类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激光是 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 “最快的刀 ”“最准的尺 ”“最亮的光 ”等。这一发明主要与谁的科学理论创新有关( ) A伽利略 B牛顿 C
4、法拉第 D爱因斯坦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成为激光发明的理论基础。贡献 D。 考点: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点评:爱因斯坦对科学最杰出的贡献是提出相对论。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对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和量子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推动资本主
5、义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 19世纪 60 90年代,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运动主张 “中体西用 ”,故 A、 D错误。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错误。故选 B。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是 19世纪 60年代 90 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 运动由此起步。 1912 年 11 月,康有为著文
6、指出: “共和革命作为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他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纪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混乱的终极原因。 ”据此,康有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应该是( ) A恢复传统价值观 B引进西方价值观 C实行专制政体 D实行民主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教化衰息、纲常扫荡、家俗变易 ”可知康有为认为 “政局大混乱的终极原因 ”是封建伦理道德被破坏,所以他提出的方案应该是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引进西方价值观,因此 A项正确, B项错误; C项不是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中的 “大祸临头 ”可知康有为反对推翻君主制度,可排除D项。故
7、选 A项。 考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点评: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常考的知识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要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本来应该用资本主义思想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然而他 却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固然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但也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注意提
8、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 “动荡了 ”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 1919 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 “传播了 ”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 “愤怒了 ”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的 “爆发 ”。故选 C。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诗人徐志摩( 1896-
9、1931)说: “在 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 “文学革命 ”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 “德先生 ”和 “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 “24岁以前 ”,即 1920年以前,由此判断 A错误,因为 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 “文学革命 ”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 “相对论 ”感兴趣无
10、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 ”(科学)的影响;他对 “民约论 ”感兴趣则是受到了 “德先生 ”(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 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D项亦可排除。故选 B。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平等和进化论的思想。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斯塔夫里阿 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 之前,没有人曾认真地考虑过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方面进行一场根本革命,没有人提出过农民大众可以转变成有文化、有财产、政治上积极的公民这样的见解。 ”材料中的 “ ”应为( ) A康有为 B
11、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 “农民大众可以转变成有文化、有财产、政治上积极的公民 ”,这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其倡导和实践者是孙中山。故选 B。 考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点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三民主义指导 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次突破,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
12、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康有为赞同 “今为机器之世 ”,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社会习俗,实质是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故选 B。 考点:维新思想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主张改革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1958年 3月 13日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以便 使我们有个反
13、面的教员,使我们学会认识毒草,并把毒草锄掉变为肥料。 ”这反映出( ) A “双百 ”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 “右倾 ”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批判 “毒草 ”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把知识分子科学、文学艺术作品看做 “毒草 ”,违反了 1956年党中央提出的 “双百方针 ”,故选。 B、 C、 D与材料内容不符合。 考点: “双百方针 ” 点评: “双百方针 ”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
14、讨论。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 “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 B “光是画中的主角 ” C “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 D “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该画派的艺术特点 “摒弃了传统的 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 ”,可以判断是现代主义美术。 B是印象画派; C是现实主义美术; D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理念。 A项符合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考点:近代以来的美术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
15、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艺术流派应运而生。美术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形式和流派的演变,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他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他认为: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 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 ”他将这一原则贯穿到其作品中,他及其作品是( ) A维克多 雨果巴黎圣母院 B罗曼 罗兰约翰 克利斯朵夫 C查尔斯 锹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 D列夫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美学原则。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16、悲惨世界等,故选。 B、 C、 D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考点:近代以来的文学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文学艺术流派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文学作品由注重人类的情感世界转而开始揭示社会现实; 20世纪至今,西方文学以现代主义为主流,苏联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民族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 “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推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的某种特征包含在其中。 ”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
17、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B神创论与进化论 C经典力学与量 力论 D相对论与量子论 答案: A 试题分析: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定律只有在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才适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时空绝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并提出了质量互化原理;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是全盘的否定,它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时的一个特例。 A项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点评: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其成就都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牛顿创立的经典 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
18、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对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和量子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0世纪 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 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 (Time,男 )、石佩姒 (Space,女 )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 (实为爱因斯坦化身 )借 “光神 ”(实为光速 )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此剧创作的最要历史背景是爱因斯坦( ) A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解释了光电效应
19、问题 C创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创立了相对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的材料较长,实际上还是考查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从材料信息 “20世纪 20年代、理学博士、光速 ”等信息可知该剧是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贡献 D。 考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点评: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成就有: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诞生;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
20、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 “仁政 ”可以判断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 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材料并没有涉及到 “轻徭薄赋 ”、 “均贫富 ”、 “贵民轻君 ”等主张,故排除 A、 B 、 D三项,选 C项。 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
21、 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 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 ( ) 宣扬 “天 人感应 ”学说 主张实施 “大一统 ”思想 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董仲舒认为:国家如果出现要败亡的迹象,上天会先降下灾祸作为警告,如果还不知道反省,上天又会降下怪异的事情警告,如果还不知道天下有变,国家的灭亡就来临了,这是上天想通过仁爱的君主制止祸乱的发生。材料用 “天降
22、灾异 ”来警醒实行暴政的统治者,既体现了要求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宣扬了 “天人感应 ”这一唯心主义学说,排除 ;材料未体现 “大一统 ”思想, 也可排除。故选 A。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关于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着重会考查其学说如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春 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三纲五常 ”的道德标准。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 张飞: “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
23、夫岂有侍二主之理! ” 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李恢 (投降刘备时说 ): “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孔明: “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A B C D 答案: C 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儒学即理学。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将儒家思想与封建君主专制牢固结合起来。 、 都反映了忠君思想,符合儒家的倡导。 项曹操 “宁愿我对不起天下人,别教天下人负我 ”、 “贤臣择主而事 ”不符合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主张。故选 C。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关于宋明理学,常常考查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和对理学的评价。如 “二程 ”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 高安 中学 上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