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宿迁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九岁的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题干中 “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 ”,正是由于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推行改革。故选 D。 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的
2、文化改革;改革旧俗。 1874年,日本人将 “Science”翻译成为 “科学 ”,后于 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 /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74年,正值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人将 “Science”翻译成为 “科学 ”,大力引进西方科技。 1915年 “科学 ”这一概念被引人中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一。本题选 B。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本题既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又考查它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中国从学习西方转
3、而学习日本,中国留学生大量赴日留学,把 “科学 ”引人中国。 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设立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每个雅典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故选C。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以财产资格取代门第资格,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
4、,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 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 “保兵知警守 ”“河淤开亿顷 ”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保兵知警守 ”、 “河淤开亿顷 ”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 A。 B、 C、 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考点:王
5、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 “积贫积弱 ”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最终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 A单一改革 B战争统一 C社会革命 D
6、民族独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此后,俄国在政治领域也进行了一些缓慢的变革。如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俄国政治的民主化。由此可见,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 改革。故选 A。 考点: 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点评:近代化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 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1876 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
7、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了农权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的生活。 A项获得一小块份地不是引起农民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农奴获得解放后,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还处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 C、 D不符合史实。故选。 考点: 1861年农奴制改革 点评:对 1861年改革的评价: 1、对国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改
8、革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等。 2、对农民:改革也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农民的政治地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等。 3、对统治者:这次改革是由沙皇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不可能触及到沙皇专制的统治地位。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较应该从背景,领导者,参加者,措施的实施
9、等方面入手分析。两国进行社会变革一败一成,归根到底是由两国的不同国情所导致的。本题选 C。 考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点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
10、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 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 考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点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戊戌变 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
11、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 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 “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
12、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中心意思指出了北宋社会危机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应该采取正确的理财方法,但并没有提出要改革国家的经济制度。当时也并不具备改革经济制度的条件。故选。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思想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 有人
13、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 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 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很快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D项说法错误; A、 C不够全面;最能反映材料的是 B 项。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 “脱亚入欧 ”,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
14、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在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 “法律范围内 ”享有基本人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生对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A项表明天皇是世袭的,并且权力至高无上,是典型的封建专制性质的体现。 B、 D两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权限, C项是天皇对军权的控制。故选。
15、 考点:日本帝国宪法 点评: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但宪法的颁布使日本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改革地方 行政制度 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 重视发展教育 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废藩置县;都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 废除等级制度,四民
16、平民;都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增强 建立近代军队。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没有涉及重视教育的措施,故排除 选。 考点:商鞅变法、明治维新 点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分为两大类型: 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
17、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虽然为大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秦帝国却经二世而亡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并未有百年基业。所以此题选D。 考点: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 “封邦建国 ”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
18、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 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
19、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 A。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 222年,秦以吴越地为会稽郡,置钱塘、余杭、富春等县。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20、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 长官 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有权直接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A、 B、 C符合史实, D项错误。 考点:郡县制 点评: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经过朝廷上的两次辩论,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21、答案: A 试题分析:表格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
22、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故选 D。 考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经常进行考查,在几年的考试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及其成功的原因,均田制、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还有改革的作用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题型主要是材料题,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还是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及孝文帝改革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两个方面入手。 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宿迁 泗洪县 中学 下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