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东台唐洋中学高一3月学情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东台唐洋中学高一3月学情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东台唐洋中学高一3月学情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东台唐洋中学高一 3月学情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在我国古代,铁犁和牛耕的开始使用是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隋唐 D明清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项尚未出现铁制农具; B 项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方式,开始使用。故选 B。 CD项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后。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 点评: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匡
2、仲谋( 1877 1956),出生于江苏无锡杨墅园匡村。 1902年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司 鉴于日货充斥市场,民族工商业岌岌可危,匡仲谋于民国15年在上海开办 蓬莱国货市场 。 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蓬莱市场被日军焚烧,给匡仲谋 以毁灭性打击。抗战胜利后,匡仲谋东山再起,再度开设蓬莱商场。 ”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史实不包括 A亚东棉业公司的开设折射出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莲莱国货市场 ”首次开办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短暂春天 C日本的全面侵华,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D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力量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民国时期 15年
3、是 1926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因此 B项错误,故选 B。 1902年亚东棉业公司开创的时间正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日本的全面侵华,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沉重的打击,材料的信息就能体现这一点;但是在战后,民族实业家重新东山再起,反映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 ACD项均正确。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虽然发展缓慢,但是总的来看,在抗战前还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民族工
4、业的曲折发展反映了实业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1948年 4月 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 “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丰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 ”。这一时期 “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 ”的原因有 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为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萎缩的原因,排除 。因此 BCD项均错误。 1948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主要是政 府的苛捐杂税搜刮、官僚资本的排挤和美国的经济侵略等。因此 正确,故选 A。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点
5、评:民国时期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为筹措战费,加紧了对经济的侵略,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市场萎缩。更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排挤,民族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外有美国同国民党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也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下表是 1927、 1936年全国华商纱厂相关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项目 1927年 1936年 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 209 90万枚 274 60万枚 华商纱厂布机数 1 35万台 2 55万台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 答案
6、: C 试题分析: 1927年到 1936年是国民政府举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故选 C。 A 项是在 1912 年之后;B项是在一战期间; 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进入 20世纪后,民族工业有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一个是一战期间,主要是 1912年到 1919年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个是 1927年之后的10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阶段。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 ”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
7、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先,解答本题关键是图片出处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3年 4月出版 ”,这里隐含了图片最主要的事件关系 “1953年 ”。其次,从图片背景可知图片存在的空间关系是在农村。再次,把 “1953年 ”与 “农村 ”结合起来,并再认教材相关知识: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见这个 “社 ”是指农业生产合作社,故答案:为 A。 B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项是在 1958年; D项是在1978年之后。 考点: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农业的改造。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改造
8、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实行建立公有制经济,建立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 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分析 19121922 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陈启源 (沅 )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体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表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选 A。南京国民政府在 1927年建立, B项不正确
9、,当时民族工业 没有形成完整体系,C项不正确,继昌隆缫丝厂设立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项也不正确。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 20世纪初,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广泛地抵制洋货、鼓励使用国货,特别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的比较好的还是轻工业,工业基础还是很薄弱。与此相关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发展的原因都需要掌握。 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又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这说明两者 A性质上完全相反 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D
10、都是为了促进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两者都是对农业的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性质并非相反,因此 A错误;后者是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经营权交给了农民手中,因此并非对合作社性质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因此 B错误; C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非否定了前者。故选 D。 考点:三大改造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实行建立公有制经济,建立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
11、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这位老人 (邓小平 )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建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邓小平 1979年做出的伟大的决策是设立经济特区,故选 B。 A项也是经济特区,但是是在 1988年; C项并非经济特区,是迷惑项; D项是在 20世纪末期。 考点:经济特区 点评:自 1979 年起,中国相继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与海南为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主要是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积累对外开放
12、的经验。事实证明,经济特区的开办对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作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其原因包括 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 它们离港、澳、台较近,是著名侨乡 自然资源丰富 在历史上与海外 有密切交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之所以在东南沿海地区开设经济特区,主要是利用了这些地方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是重要的港口,同时离港澳台较近,是著名的侨乡,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的交往。因此 正确。故选 C。 错误,自然资源不是选择作为经济特区的优先因素。 考点:经济特区 点评: 1979年我国首先把深圳开放为经济特区,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随后在东南沿海又开
13、放了珠海、厦门、福州等城市。这些地方都是著名的侨乡,是便于吸收利用外资,能够更好地为对外开放事业积累经验,同时也是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门户。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的 “圈 ”特殊在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C它与中央关系不同 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济特区主要是采用了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式,这是其特点,故选 B。 A项错误,制度上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央的关系与其他地方没有两样,都是 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因此 C项错误;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经济特区的特点 点评:经济特区主要特殊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除此之外,与其他省份并未
14、有什么不同。需要把握的是经济特区与我国的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不同,要从制度性质、自主权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比较。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 ”,它是 35年来中国政府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A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提问 “开放整个海岸 ”、 “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 ”的提示,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开放 14个沿海城市,故选 A。 B项只是在上海; C 项错误,并未涉及到整个沿海; D 项是在海南。都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
15、。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土地收归国家和集体所有,集体使用;人民公社化运动只是使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提高而已;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6、。因此 C错误,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次变化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土地的使用权发生改变。因此正确的答案:是 A项。BD项明显错误。 考点: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化 点评:建国后涉及农村、农民和土地问题的几个重要的事件需要掌握。建国之初,进行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转变;三大改造把土地的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又是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变;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1978年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只改变的使用权,所有权始终是公有制。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工艺技术水平远逊于民间私营手工工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
17、长期是最高的水平,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官营手工业,目的是供应 官府的需求。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在明代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都是在春秋时期以后出现的。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有限度的对外开放,其与自然经济相适应,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但是不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而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这一特点决定 的。 考点:
18、闭关锁国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也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有限度的对外开放,其与自然经济相适应,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但是不是为了维护国内市场,而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考点:闭关锁国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 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
19、作用,但是也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下图中的城市布局反映了当时坊市分开与打破交易时间限制的特点。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北宋城市打破了原来坊市的界限,也出现了夜市,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考点:北宋城市的发展 点评:北宋时期,城市的布局与以前相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唐代以来的坊市界限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减弱。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出现 了娱乐设施。 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出现,社会上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之说, “新安 ”和 “山右 ”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20、D苏商和徽商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江南新安在安徽,江北山右指山西。故选 C。其他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商帮出现于明清,是商人联络乡谊之情的场所,是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商帮外,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等。明代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需要把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凯恩斯学派认为: “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21、(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选 D。 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 BC 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和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
22、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使得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这表明 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分析可知,此时民间很多都买洋布而放弃了手工业的生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因此 正确。“其质既美,其价复廉 ”,反映了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正确。 项材料未体现。故选 B。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
23、动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此时中国出现的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也对自然经济起了瓦解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早期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青铜器质地比较软,不适合用作生产工具,因此 错误,从而排除AD两项;西周晚期,中国已经出现了铁器,但是并未广泛使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东台 中学 月学情 检测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