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世纪 60年代 ,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俄改革都是在原有的落后的封建政权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后都走向了资本主义,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 ACD均正确。俄国的 1861改革是统治者自觉进行的改革,而日本则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推翻幕府的统治后进行的改革。 考点:明治
2、维新和 1861年改革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今天日本人的 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盐田、鸟饲、猎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 A “废藩置县
3、”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 “殖产兴业 ” D “文明开化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 ACD均错误。 考点:明治维新的内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基本的内容。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 县等;
4、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改革成功的根本因素是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 D。 A项说法错误,幕府 统治下,天皇无实权; BC 项是改革的措施,不能称为主导因素。 考点: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点评:一场改革
5、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日本某藩知事到任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此事发生时间应在 ( ) A 1841年 B 1851年 C 1861年 D 1871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治维新的时间和废藩置县内容, 1871年政府宣布 “废藩置县 ”,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成了府及县。故选 D。其他各项均错误。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废藩置县是 1871年日本的明治政
6、府推出的新政,用以废除传统的大名制度,设立新的地方政府。在 1871年,全日本有 72个县;在 1888年,共有 77个县,一直到现在全国分为 47个一级行政区。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从材料 “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
7、,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故选 D。 A 项是土地方面的改革,与材料意思不符; B项说的是金融方面,材料未体现; C项说法有一定道理,在初期政府创办了一起企业供私人模仿,但是在后期大都转给私人经营。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积极地学习西方科技,兴办了一大批国办企业,后来出现效益不好的情况,于是转让给和政府关系比较密切的私人,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强大后的日本走向了扩张之路。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产生的作用或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质变 B彻底铲除了封建残余势力 C实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 D为亚洲国家提
8、供了 实现民族振兴的经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理解。 B 项不正确,这是因为: 1889 年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日本教育改革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军队对天皇负责,追求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故选 B项。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看出其他各项均正确。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 国家,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政治体制的标志是 ( ) A幕府统治被推翻 B明治
9、维新开始 C明治维新期间自由民权运动掀起 D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 故选 D。 ABC三项均不是从宪法的颁布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近代国家政体的建立都是通过宪法的颁布确立的。英国颁布了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是通过 1787宪法确立的;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是通过 1875年宪法确立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 1871年宪法确立的。 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明显的特点是 ( ) A私人投资
10、 B国家投资 C外资投入 D国家扶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理解。从改革的经济方面 “殖产兴业 ”内容看,日本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除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政府采取赠送、优惠转让等政策,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故选 D项。 A项明显错误,日本的发展经济的手段大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B项错误,国家投资兴建了一大批的新兴工业,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又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私人; C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西方工业化是在私人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得到壮大。日本明治维新首要的目的是摆脱外国的侵略,发展经济,因此采用了国
11、家的手段,通过低价转让的方式,扶植了一大批的大财阀。 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 ) A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发展近代工业 D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中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经济,经济中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选 B。 A项说的是政治改革; C项和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是发展工业生产; D项是思想上,因此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
12、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俄国 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 ”,这主要是指( )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改革内容的理解,考查再现、再认能力,改革内容有二: 一是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二是农 奴可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价格许多的地价出钱赎买。可见题干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 ”
13、表现的是改革内容二的体现。故选 C。根据以上分析,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因此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有 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答
14、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良好的经济基础日本 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明治维新也使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最能反映材料的选 B项,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治维新的影响 点评:明治维新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采纳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5、兴办了一大批的实业,最终使本国富强起来。强大起来的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不易的战争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因此明治维新是日本强盗的根源,也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动因。 明治维新中, “文明开化 ”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 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D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惯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文明开化 ”主要指的是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故选 A。 B项是政治方面的变革; C项并非文明开化最主要的内容; D项是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隶属于 A项。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在文化上进行 “文明开化 ”,用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日本。日本在采
16、纳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并不是照搬和盲目的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传统,有选择的吸收,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文明开化使日本的旧的落后的社会习俗得到改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 “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说明 (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起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故选 C
17、。A 项说法明显错误,下层民众上书并非对皇帝的不尊敬,而是不懂得相关规矩;B项说法断章取义; D项材料也能体现,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意思。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的政治目标,兴民权,提倡官民上书言是,这样调动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也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百日维新宣布废除八股取士,使 “举国守旧迂谬之 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 ”,裁汰冗员 “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 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 促使慈禧太后扼杀改革 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 A B C D 答案:
18、D 试题分析:废除八股取士,裁汰冗员,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树敌太多,最终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反映出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急于求成,终致最后失败。因此 均正确,故选 D。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 “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 “百日维新 ”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
19、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变法法令废除的是八股制度,并没有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是在 1905年废除的。故选 D。维新变法中创设了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并颁布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的条例。因此 ABC 均有可能在诏书上出现。 考点:维新变法的内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在文化上的内容。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裁汰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发展经济;在文化上设立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思想等。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 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
20、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康有为赞同 “今为机器之世 ”,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即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文明,故选 B。 ACD三项都是材料的直接反应,都是 B项的表现。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
21、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变法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故选 A项。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此时民族工业发
22、展还很微弱。 C项并不是主要的因素,而是外国列强侵略加深的反应;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背景。维新变法主要是因为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地加深造成的。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 。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 “大梦之唤醒 ”表现为 (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
23、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 ”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故选 A。 B项在甲午战争前就已出现; C项在甲午战争前就已出现,太平天国运动等即是例证; D项是在戊戌变法后。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但是依然有很大的保守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省 佛山市 佛山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段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