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江苏省姜堰市二中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三)历史卷.doc
《2011届江苏省姜堰市二中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三)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江苏省姜堰市二中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三)历史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 届江苏省姜堰市二中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三)历史卷 选择题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 表一 表二 A “天人感应 ”的思想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君权神授 ”的思想 答案: C 罗斯福总统去世后 ,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 :罗斯福以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 度过危机 ,安定了国民生活 ,根据史实判断中共报刊评论的 安定国民生活 的措施是以下哪一项 ( ) A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B
2、缩减农村耕地面积 C推行企业信用评级 D大举建设公共工程 答案: D 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 1946年政府将 800家公司收归国有; 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答案: C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 德洛尔说 “欧共体不单单是 冷战 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
3、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 B 余秋雨说: “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 A楷书 草书 行书 隶书 B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C隶书 行书 草书 楷书 D楷书 行书 草书 隶书 答案: B 赫 乔 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
4、争 答案: D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 “洒水清道 ”的人应该是( ) A严复 B康有为 C粱启超 D陈独秀 答案: D 2008年 9月 27日 16:43,翟志刚成功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 ) A “东方红 ”1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 “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 D “嫦娥一号 ”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 A “东方红 ”1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开
5、始进入航天时代,故选 A。本题学生易错选C或 D项。原因是教材中讲了 “神州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便认为 C项是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 D项的发生距现在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印象深刻,便选择了此答案:。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住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 “非凡 ”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 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 “理性王国 ”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6、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答案: C 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 “分田在家单干 ”、 “离土不离乡 ”和 “离土又离乡 ”等三个阶段。其中 “离土不离乡 ”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进城务工 答案: C 据 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 “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 平等思想的传播 通商口岸的开设 民主政权的建立 商品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
7、案: D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 “国货运动 ”。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 “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 ”。“国货运动 ”在当时号称 “文明排外 ”,产生的主要影 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答案: A 英国 “1855年 1870 年文官制度改革中,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地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孙中山因此认为 “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 ”。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 ( ) A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
8、学 B是中国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根本保证 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体现了公平竞争原则 答案: D 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 )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答案: B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由此推断清光绪二十一年应该是 ( ) A 1842年 B 1860年 C 1895年 D 1901年 答案: C 革命
9、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 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答案: B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
10、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 A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C 2010年 1月 19日,运送八位中国维和英烈灵柩的灵车经过天安门前时,民众打出 “沉痛悼念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 ”横幅。中国参与海地维和行动说明当前我国( ) A一贯坚持无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原则 B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
11、睦邻友好 D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规则 答案: B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 “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 ”。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 “无徽不成镇 ”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 答案: A 综合题 (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材料二】变法
12、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 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 “要义 ”。 成败得失 戊戌维新与明治 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3分) (
13、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2分) (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 “要义 ”主要是什么?( 2分) (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分) 答案:( 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 境。( 3分) ( 2)(任意回答一例史实,即可, 2分) 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材料
14、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 3) 原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1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1 分) “要义 ”: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 施。( 2分) (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答出一点即可,如果学生从某一观点概括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1分) 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是: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明治
15、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耸言危听。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 ”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 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
16、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所以说,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第 1 问的 “视角 ”问题是对历史研究方 法的考查,从材料中即可发现其研究角度。分析材料一、二、三,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分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变法者主观局限性;整体社会环境。 第 2问根据所学任选一例说明三则材料第 1问中的观点,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第 3问分析材料四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江苏省 姜堰市 中高 学期 情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