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1984年 2月 2日,正月初一,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见下图 ),通过深圳电视、广播及报纸公布了。你可以从该题词中获得的信息有 题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经济特区政策是正确的 中央对深圳特区对外开放成果的肯定 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A B C D 答案: B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担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任务,并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下列各项,属于在马克思逝世后的恩格斯的主要活动的有 写作共产党宣言 指导和推动第二国际成立 撰写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深入研究和探讨了 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
2、中的一些新现象 A B C D 答案: B 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功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亚当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 A B C D 答案: A 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表述正确的有 都出生于德国 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两人第二次见面后开始了毕生的友谊 恩格斯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无私的支持着马克思 A B C D 答案: D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阐述的理论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 C 之所以说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主要是因为 A第一国际是由马克思领导建立的 B马克思被公
3、推为第一国际领袖 C第一国际的主要领导人都是由马克思指定的 D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答案: D 马克思直接参与或领导的国际工人组织是 共产主义者同盟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国际工人协会 第二国际 第三国际 A B C D 答案: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和土耳其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两者共有的特征是 斗争矛头指向英国 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 开展持久的武装斗争 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 B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实现了印度的
4、民族独立和统一 答案: A 1900年底,列宁等在国外创办了一份在工人中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在报头下印有一位俄国革命家的著名诗句: “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这份报纸是 A新莱茵报 B火星报 C真理报 D曙光 答案: A 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 “错误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客观规律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为了战胜国内外的敌人,巩固新生 D过高估计人民的思想觉悟 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 A 2004年 2月 19日,新华社重新编
5、发了邓小平 20年前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 “港人治港 ”必须 “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 ”“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这篇文章体现了的重要政策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一国两制 ”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港人治港 答案: D 1984年 10月 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在经过天安门城楼时举出一幅 “小平您好 !”的横幅。这一横幅主要反映了民众 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情 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 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对祖国成立 35周年的喜悦之情 A B C D 答
6、案: B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这一著名论断出现于 A “文革 ”后期复出时 B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时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南方谈话中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共同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上的有益探索的是 A通过和平方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发动大跃进运动 答案: D 读下图。对中共来说,下列各项,不属于此
7、次运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是 A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 B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 C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D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答案: D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 A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
8、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 C 在 19181920 年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为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的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的经济政策与措施。这些措施有 实行余粮征集制 将全部企业没收为国有 允许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A B C D 答案: B 下图是 “甘地在纺车旁读书 ”。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由此开展家庭纺织运动。这种经济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打击了英国殖民经济 B实现印度的棉布自给 C促进了印度的种棉业 D培养了印度国民平和的心态 答案: A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
9、力,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 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 ”材料中的 “他 ”应当是指 A克伦威尔 B凯末尔 C甘地 D华盛顿 答案: C 下列关于 “仁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 “仁者爱人 ” D包含的 “仁爱 ”思想是人人平等的,普遍的爱 答案: D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 ”孔子说: “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中庸 C轻徭薄赋 D有教无类 答案: B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
10、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 “万世师表 ”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 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尊孔 ”利于清朝统治 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A B C D 答案: D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答案: D 康熙帝亲政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 郑氏家族割据台湾 噶尔丹大举内犯 西藏与中央分庭抗礼 沙俄侵占黑龙江流域 A B C D 答案: C 下图为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
11、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答案: D 秦始皇的下列活动中,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修阿房宫 筑骊山墓 筑长城 开灵渠 修驰道( ) A B C D 答案: C 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产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 “求其宁息 ”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答案: B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 “贱而恶 ”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答案:
12、 B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 “礼 ”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 “仁 ”和 “礼 ”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 “礼 ”和刑罚相对立的 答案: D 柏拉图 “理想国 ”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 A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浙江省 绍兴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