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卷.doc
《2010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 12月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 14201436 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 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 ,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 D 1919年 6月 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 “要使我们国家 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 在当时的中国之
2、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答案: B 章太炎说 “长素 (康有为 )以为 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 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材料说明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 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 章太炎主张革命 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 B C D 答案: A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
3、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 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为了不让这棵大树 “树墩 ”继续 “萌发 ”,人们发动了 A实业救国 B维新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中国革命旗帜的指导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答案: A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 “节制资本 ”的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
4、本 B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答案: D 某人征婚广告称: “(一 )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 )男子不娶妾;(四 )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 )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 19世纪中期 B 20世纪初期 C 20世纪中期 D 21世纪初期 答案: B 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 “中国今日之必需 ”,才宣布 “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材料中的 “三民主义 ” 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 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性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是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 A B C D 答案: B 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 雪: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其中 “谁主沉浮 “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国民革命领 导权的归属问题 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答案: C 某国学大师作了一首唱词: “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 ” 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6、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盂 答案: B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八大 答案: C “猪坚强 ”、 “范跑跑 ”“我爸是李刚 ”等是近年出现的一批网络流行语,它们均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这充分说明 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使大众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利用网络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事件 网络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
7、的方式 网络赋予人发言的 自由和权利,因而要慎用 A B C D 答案: C 下列 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 “出路 ”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答案: C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中体西用 ”、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 “民主与科学 ”及 “马克思主义 ”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 B 一位法国人说: “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
8、母猪生崽时也无一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了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要求妇女解放 D强调天赋人权 答案: B 卢梭说: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 ”上述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A天赋人权说 B社会契约论 C主权在民说 D三权分立说 答案: B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
9、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 A 在下列自然科学成就中,影响远远超越其学科范围,扩展到社会和思想领域,并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答案: B 荒诞派戏剧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经典作品等待戈多中,人们望眼欲穿地期盼着戈多的到来,但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始终是一个谜,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但含有很大的隐喻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现西方人的危机意识,揭示人类生存现状的荒诞 B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神秘的憧憬 C表现了在绝望中等待渺茫希望的西方人的共同心理 D表现了人们失望、彷徨、痛苦的精
10、神创伤 答案: B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这种说法应归属于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用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答案: C 梁启超认为 “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的强国御辱之道 C形成了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答案: C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
11、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答案: A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对材料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开始瓦解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外国洋货已完全取代了中国的手工业品 中国的家庭手工业直接受到冲击 A B C D 答案: C 1986年 1月
12、6日,有世界性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为首期封面人物。邓小平当选可能是基于以 下原因 他推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在中国深得人心 他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他的南方谈话改变了中国 他在改革的同时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 A B C D 答案: C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 “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山西省 山大附 中高 12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