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下列各项对罗斯福新政评价正确的是: A新政从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除了经济危机 B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C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新政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经济生活 答案: B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 A 安徽凤阳县长期属于贫困县, 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 1斤粮食,倒吃国家1 9亿公斤斤粮食。但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年增长 49%,卖给国家粮食 4450公斤。
2、这一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 A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C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答案: A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 1973年和 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 9 2%和11 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答案: D 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体现在 正确认识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 “左 ”的错误 把
3、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了把我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 A B C D 答案: C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 “一五 ”计划的执行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 A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实业救国 ”的理想在实践中屡屡受挫,根源是 A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决定的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封建势力的束缚 D外国资本的挤压 答案: A “火柴大王 ”刘鸿生回忆说 “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
4、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此材料说明他受到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地主阶级 答案: A 1904 1907 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答案: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充分说明了 A思想解放
5、是经济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B封建君主统治是经济近代化的 主要障碍 C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D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 答案: C 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客观上反映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 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序较深 答案: D 洋务运动欲 “自强 ”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封建制度 B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坚决地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D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 A 19世纪 6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方面的新变
6、化主要表现在 A社会经济开始陷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产生了中国近代工业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 B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封建经济加快解体, “解体 ”指的是 A封建经济停滞,半封建经济发展 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C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加,工场的规模扩大 D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案: D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初步改变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 “视察南方谈话 ”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
7、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A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答案: C 20世纪 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A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 B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C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D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答案: AB 1978年 12月,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国家决定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是 A江苏 B福建 C浙江 D广东 答案: BD
8、19世纪 60、 70年代,中国出现的近代第一批优秀的民族工业包括 A上海发昌机器厂 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答案: AD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的工业部门是 A电力工业 B丝织业 C棉纺织业 D化学工业 答案: AD 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包括 A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D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BC 下列西方航海家到达过东方(亚洲)地区的有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 伽马 D麦哲伦 答案: CD 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阻碍了封建统治 答
9、案: AB 古代中国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地点和时间限制的朝代有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D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斯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他指的国家是 A苏联 B日本 C第三世界国家 D西欧 答案: BD 从根本上说影响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与世界交流的程度 C政府的政策 D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案: A 下列电影中,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风云儿女 A B C D 答案: D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
10、解决不了 “尊卑 ”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答案: D 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 D康有为、孙中山等个人等作用 答案: A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 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答案: C 有关垄断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B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预
11、国家政权 C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 D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答案: D 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A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B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D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 答案: B 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名言: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2006年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多数民众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 68%的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苏联解体的历史参与者在回望那段岁月时,竟都宣称自己当时之举是要挽救联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的普遍想法是 俄罗斯人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想恢复昔日的苏
12、联 苏联解体是一个历史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俄罗斯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A B C D 答案: A 导致东欧国家巨变的因素有 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经济困难,忽视民主法 制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 “和平演变 ” A B C D 答案: D 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 “冷战 ”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脑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答案: B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 “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体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广东 实验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