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封建社会 ”、 “封建思想 ”、 “封建文化 ”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有一名篇封建论,他 “论 ”的可能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 A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B发动国民大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C 74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
2、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B C D 答案: D 日军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 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答案: D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 台湾中写到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
3、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 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酷炎的夏日 ”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答案: B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这副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20世纪 A 50年代末 60年代初 B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C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D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答案: C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
4、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 C 史记 商君列传中这样描写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情况:
5、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秦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行土地的私有化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总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 C 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效果是 抑制了土地兼并 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得到一定保证 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许多农户成为 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A B C D 答案: C 克里木战争失败后,俄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矛盾的焦点集中于 A经济的落后 B军事的落后 C农奴制的落后 D文
6、化的专制 答案: C 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属于近代维新派的是 A “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 B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 C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D “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政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 答案: D 议会方面允许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目的在于 A结束护国政体 B恢复君主制度 C实现社会稳定 D维护既得利益 答案: D 拿破仑登基之后,几年之内就建立了一个法兰西大帝国,盛极一时,但最终被欧洲反法联军所推翻,建立了复辟的波旁王朝,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拿破仑的独裁统
7、治不得人心 B封建势力的强大 C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力量弱小 D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引起了欧洲的民族反抗 答案: C 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 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 C 关于下列两幅图片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图( 1)和图( 2)都反映了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 B图( 1)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图
8、( 2)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 D图( 1)、图( 2)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矛盾的 答案: A 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答案: A 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产生 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答案: B
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米凤君、王华元、陈绍基、许宗衡、朱志刚、郑少东、皮黔生、康日新、宋勇、李堂堂、黄瑶和孙淑义 ”这些人你熟悉吗?这是 2009年中纪委查处的 12名省部级高官,他们都有买官卖官的违法现象。买官卖官自古有之,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说的就是这一现象。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
10、案: D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 C 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 “一个人 ”和 “另一个人 ”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答案: B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 “光荣革命 ”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 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
11、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 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 D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 “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巴黎公社 ”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劳动群众 ”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代表 ”是指公社委员 “新政治制度 ”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 B C D 答案: D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法国采取了激进的斗争方式,对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造成了政局动荡 B加快了反封建进程 C
12、传播了启蒙思想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 D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 ”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C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但这是一套错版邮票(如图),其错在: A “伟大 ”二字上 B “苏联 ”国名上 C “十月革命 ”一词上 D “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广东 佛山 中高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