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鞭 笞 ( ch) 矩 ( j)形攻 讦 ( ji)前 倨 ( j)后恭 B 旋 ( xun)涡戏 谑 ( xu )干 瘪 ( bi) 量 ( ling)体裁衣 C笑 靥 ( y) 召 ( zho)唤 徇 ( xn)私大腹便 便 ( pin) D收 殓 ( lin) 稂 ( ling)莠胡 诌 (zhu)令人 咋 (z)舌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干瘪正确读音应为干瘪 bi; C,徇私正确读音应为徇 xn私; D,稂莠正确读音应为稂 lng莠。从历年高考来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
2、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年 7月 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20周年。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记住历史 ,不是延续仇恨 ,而是记住教训 ,知耻后勇 ,不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B与小时 代 3赤裸裸地张扬物质主义的 “青春梦想 ”不同,后会无期是用看似散淡随性、实则觊觎名利之术,裱新着上世纪后期以来的
3、陈腐的 “青春叛逆 ”。 C不曾被任何外在的力量裹胁,内心的焦燥不安将裹挟着随之而来的反应向着未知的将来绵延而去。 D消息人士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以最后通碟形式要求军方在 7日的就职典礼前彻底清除当地民兵武装。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中 “后世之师 ”应为 “后事之师 ”; C项中 “焦燥 ”应为 “焦躁 ”; D项中 “通碟 ”应为 “通牒 ”。 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
4、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 逐渐 延长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对不同的劳动者,应该有不同的政策,不同岗位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B 不管 我国目前面临的海洋权益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我们要坚信,随着综合国力进一步提 升,我国同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会得到圆满解决。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 有口皆碑 。 D在电脑、手机的冲击下,汉字书写面临着 日渐式微 的窘境,不少人动笔写字的兴趣不再浓厚,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 “提笔忘字 ”成了他们真实的书写状态。
5、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中的 “逐渐 ”应换成 “逐步 ”; B项中的 “不管 ”应该换成 “尽管 ”; C项中 “有口皆碑 ”。碑 :纪功碑。 “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 “机关作风的 变化 ”显然达不到 “建碑 ”来 “歌功颂德 ”的程度,况且这件事情尚未实现,也不是已经被普遍肯定的事情,所以就不能用 “有口皆碑 ”。可改用 “有目共睹 ”。 词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六近义词辨析。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词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词语,
6、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户籍制度像一堵无形的墙, 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 “泛二元 ”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B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有公众质疑,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奖不但加重了矛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 D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 “灰头土脸 ”,绍兴、湖州等地空气质量曾一度达到重度污染程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7、 A项中 “不仅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 “泛二元 ”的格局,而且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 ”应改为 “不仅把城乡切割为二元结构,而且催生出大都市与中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的 “泛二元 ”的格局 ”; B项中 “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 ”中 “从 ”改成 “把 ”。 C项中“矛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 ”应该改成 “公众对于矛盾文学奖的困惑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 , _。 _。 _, _。_。 最早的记
8、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 “酌之用匏 ”的 “匏 ”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可由语段上半句 “葫芦 ”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 ,介绍 “葫芦 ”情况, 句 “它 ”指代 句 “葫芦 ”较为顺畅, 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 介绍葫芦的历史, 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
9、、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9分) 丝绸之路与丝路学研究(节选) 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和文物。 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
10、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 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 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平心而论,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经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且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
11、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 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 “欧洲中心论 ”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 “古巴比伦移民中国 ”、 “腓尼基人航抵山东 ”、 “中国人种西来 ”、 “仰韶彩陶文化西来 ”、 “中国青铜工艺西来 ”的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样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 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
12、,前 50年走的正是在 “欧洲中心论 ”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 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 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 ,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说法 不符合
13、 文意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发展,曾引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B 1868年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直到 1910年历史学家赫尔曼才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 C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D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后发现,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小题 2】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是 A丝绸之路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否则,实际的丝绸之路要短得多。 B随着对考察
14、和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也慢慢加长,逐渐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C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丝绸之路比人们认识到的要长,它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 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D如果不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就不会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小题 3】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丝路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推翻了欧
15、洲学术界对东方文明的歪曲认识;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小题 1】 试题分析: “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的说法并不是在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根据原文内容,欧洲学术界之所以提出丝绸之路,就是为了指明东方文明源于西方。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因为丝绸之路是现实存在的,考察和组织只是让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准确,
16、更全面而已,所以 A、 B、 D三项的表述都不够准确。 考点:理 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集中在第 4段,第 4段由 “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 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可归纳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分) 山村弦歌 宋利萍 (1)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支花朵 一百单八杯红酒
17、,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得瑟。 (2)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 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 “树头 ”,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3)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判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 “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 树头的主心骨,你没了我们活不好。 ”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4)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
18、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弄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5)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 边黑漆漆。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6)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
19、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7)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 “下次注意 !”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8)树头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幻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9)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 脚 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
20、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拉拉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 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 “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 (10)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 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11)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12)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
21、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13)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选自 2012年 10月美文上半月刊,有删改 ) 注: 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 ”。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 “弦歌 ”。 m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小题 1】文章开头写学生 “唱感恩 ”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2】文章第 段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4分) (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 “树头 ”
22、(2) 我们仍扯着吼 “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 【小题 4】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 6分) 【小题 5】这篇散文以 “山村弦歌 ”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 4分) 答案:【小题 1】引出下文对树头老师的回忆。与下文的音乐课和树头老师“拉二胡 ”等内容呼应。暗扣主题,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每点 1分,共 3分) 【小题 2】描写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寂静、空旷、萧条(或答 “寂寥)的特点,烘托了二胡乐曲的幽怨,烘托了树头老师内心世界的忧伤。(每点 1分,共 3分) 【小题 3】( l)运用比喻手法。( 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我们生活的快乐,歌颂 树头老师对学生的保护和帮助。( 1分)(
23、 2)运用双关手法。( 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 1分) 【小题 4】外观形象:生活贫困、忙碌、劳累;( 1分)生活朴素,注意自身仪表。( 1分) 内在品格:热爱教育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尽忠职守。( 1分)注意教育方法,既严格要求又能宽严相济。( 1分)关爱家人和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1分)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所迫,内心充满热情又略带哀伤。(每点 1分,共 6分) 【小题 5】浅层含义:指树头老师在音乐课上教我们唱歌和在黄昏时坐在台阶上拉二胡。( 2分)深层含义:化 用 “弦歌 ”的文化内涵,赞美树头老师对乡村学生的教育。( 1分)通过 “弦歌 ”深入树头老师的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浙江省 温州 八校高三 返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