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 推波助澜 ,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B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这种做法无异于 李代桃僵 。 C利比亚反对派攻入的黎波里,宣告卡扎菲政权结束。 8月 22日,利比亚驻华大使馆门前的国旗也 改弦易辙 ,换成了反对派的国旗。 D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 越俎代庖
2、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 (多指坏的事物 )发展,使扩大影响。B李代桃僵:比喻兄弟互爱互助,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 C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此处不合语境。 越俎代庖 ,成语,典出庄子,语出许由,引申为 “放下自己分内的职责去帮助其他人做事 ”。此处使用正确。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 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
3、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 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 , 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 ! 各种声响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鸟喙击橡树干的笃笃声 可是,当微风吹进丛林,摇晃这些飘浮的物体,使白色、蓝 色、绿色的生物混杂交错 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 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 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句作为横线前 “万籁无声 ”的转折,是写 “骚动和聒嗓 ”,应放在首位。排除 A、 D;再看横线后的句意, “使所有的
4、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 ”,应和 句衔接,故应选 C。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分) A由于朝鲜前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使朝韩关系走向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B第 8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李安凭借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5、 C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D自从中央电视台 “开心辞典 ”栏目打出招聘王小丫的 “魅力搭档 ”的广告后,应聘者达到 4000多人,其中还包括 30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项成分残缺, “由于 使 ” 造成成分残缺; C项 “如果 ”与 “万一 ”重复 D项句式杂糅,可以去掉 “也去一显身手 ”。 病句题历来是 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6、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 ”,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 (老子 )、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 “道德 ”废弃以后的时代。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庄子记载,老子去世
7、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 “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人只要 “安 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 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 “天道 ”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 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春秋时期出现的
8、“三不朽 ”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 “死而不朽 ”,鲁 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 “虽久不废 ”,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众所周知,孔子重视 “礼 ”,特别强调 “礼 ”必须以“仁 ”“爱 ”为基础, “礼 ”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 “仁 ”“爱 ”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孔子感慨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
9、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 “仁 ”解释为人的 “本心 ”,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 “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 “尽于人心 ”,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礼记 祭统说: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 “人而不仁如礼何 ”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 “尽于人心 ”的意思。
10、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 2011年 8月 6日,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 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 “尽于
11、人心 ”,心祭重于行祭。 【小题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 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 “仁 ”“爱 ”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小题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
12、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原文是 “可能存在矛盾 ”。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
13、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从第 1段和最后一段分析可以看出以后祭祀黄帝,才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C“完 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想 ”说法过于绝对; D从文章第 6段可分析得出 “不重礼仪形式 ”不合文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前提与结果倒置,原文是说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
14、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 ;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 “谋万人居 ”理想。 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
15、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 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 “石头的历史 ”,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 “土木的历史 ”,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 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 是不是想
16、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 “有机更新 ”理论和建造 “类四合院 ”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 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 “类四合院 ”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
17、续。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 “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 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 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 “广义建筑学 ”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 “房子 ”概念拓展为 “聚落 ”的概念。在
18、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 “广义建筑学 ”与 “人居环境 ”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008年, 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 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 “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
19、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 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 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 吴良镛:筑梦人生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
20、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 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小题 2】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6分 ) 【小题 3】本文第六自然段有和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
21、谈谈你的看法。 (8分 ) 答案:【小题 1】 (5分 )答 B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D给 1分,答 A、 C不给分。 【小题 2】 (6分 ) 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 “广义建筑学 ”理论、 “人居环境 ”学说等 ; 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 ; 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 ; 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每答出一方面给 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意思答对即可。 ) 【小题 3】 (6分 ) 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 ;(2分 )(结合文本分析 1分 ) 丰富主题意蕴,增强
22、艺术感染力。 (2分 )(结合文本分析 1分 )(意思答对即可。 ) 【 小题 4】 (8分 ) 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 (4分:其中观点 1分,论述2分,联系现实 1分。 ) 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 (4分:其中观点 1分,论述 2分,联系现实 1分。 )心理学家的故事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分)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 “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
23、业追求及成就 ”不正确, 应该为 “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 ”。 C项 “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不正确,原文是 “这标志着 广义建筑学 与 人居环 境 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 D项后半句 “因为后者完成后 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述,不是吴良镛的原话。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是 概括吴良镛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在理论建树方
24、面、实 践业绩方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文中筛选信息。首先画出含有信息的关键语段语句,然后准确表述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文章第 段是记叙吴良镛依靠科学方法与病魔艰苦搏斗终获康复的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之外的一个普通人的感人事迹,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作品,这种写法别具特色,对于展现人物风貌、丰富传记的主题意蕴、增强传记的艺术感染力有很大作用 。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河南省 周口 中英文 学校 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