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 ,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拜寿的人 ,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圆明园里的宝物 ,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A应接不暇俯拾即是数不胜数 B俯拾即是应接不暇数不胜数 C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应接不暇 D应接不暇数不胜数俯拾即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
2、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考 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唐代狂草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 。 , 。 , , 。唐朝狂草书风的
3、出现,其原因是多元的。随着狂草书势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不断被发掘,狂草书势的内涵将更为丰富迷人。 如果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最具抒情性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样式 也是中国写意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 是世界造型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张旭、怀素的狂草可说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致 那么狂草就是 这个核心的金字塔尖,是 “王冠上的明珠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可结合语段句子,就 6个小句子,逐一分析,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 承前,与之并列。排除 B、D。 承 ,为前文举例,故置 后,排除 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4、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近日,央视二套 “经济半小时 ”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查,限购令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但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却还一时难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B对于考生来说,现在的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因为高考对他们而言是决定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C上访是唐慧维护女儿及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也给当地政府带来激增的 “稳控 ”压力,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当前司法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 “怀乡 ”以及 “怨乡 ”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 “
5、先锋 ”色彩,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 ”作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 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 A项成分残缺,央视 “经济半小时 ”节目
6、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楼市调查 ”缺谓语 “发现 ”; B项结构混乱,可把 “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 ”改为 “更是心理素质 ”,或把 “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 ”改为 “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 D项 “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 作家 ”搭配不当。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 “人品即画品 ”。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 “不得要领 ”。 “人品 ”和 “画品 ”,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 “人品 ”是 “做人 ”的结果,“画品 ”是
7、 “作画 ”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 “人品即画品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 “贼好 ”,可人 “不咋地 ”。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 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 ”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 “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
8、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 “作画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 “流行语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 ”,应怎么做人 做什么人 为什么做人 做了怎么样 做不了又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 “官僚奸商 ”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 “浮躁 ”的社会, “做人 ”的标准也许随之 “浮动 ”。
9、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 “学术 ”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 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 “做人 ”,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 “人品即画品 ”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 “人品即画品 ”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 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
10、方面所认知 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住置又如何 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 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 “人品即画品 ”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 “人品即画品 ”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 2013年 8月
11、 11日 12版) 【小题 1】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 “许多人对 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 不得要领 ”的依据的一项是( ) ( 3分) A如果把 “人品即画品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 “作萄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 “流行语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职权谋取 “学术 ”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 到
12、社会的承认,这使得 “人品即面品 ”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 “人品 ”和 “画品 ”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 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
13、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 “浮躁 ”的社会, “做人 ”的标准也随之 “浮动 ”,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 “画品 ”也根难保证。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 “人品即画品 ”,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 “人品即画品 ”的要求仅限于理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 “画品 ”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
14、操守才行。 C “俗不可耐 ”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 “某长者 ”的话就很好地割裂了“人品 ”和 “画品 ”。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 “人品即画品 ”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 “ 千万别当真 ”,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说法本身没错,但并非题干中所说内容的依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
15、题中, A这不是作者的观点,原文是说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 ”;而且 “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这句话是作者一个戏谑的说法,批评了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的现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D“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是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 1)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 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
16、,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 “四 一二 ”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 2)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 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 3)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 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 100余种 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 4)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
17、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太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 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 5) 1988年 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 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 “统一联盟 ”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 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 ”。 (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
18、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 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 三不 不 三不 ,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 (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 “胡秋原旋
19、风 ”,也 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 9月 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 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 “法办 ”胡秋原。 ( 9)面对台岛当局的 “法办 ”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 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 10月 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 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 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
20、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 (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 ( 11) 1990年 5月 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 80寿辰演讲会,时年 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 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 ” 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胡秋原(
21、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 100多种 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 2004年 5月 4日, 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 胡秋原深受顾炎武 “明道教世 ”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 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失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 “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的镜子。 ” (谢远笋胡秋原一大家精要)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2、,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 1988年 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 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 “破冰之旅 ”。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
23、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小题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 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选 E给 3分,选 D给 2分,选 C给 1分;选 A、 B不给分。 【小题 2】 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或台湾是大陆的屏障,大陆是台湾的根) 在国际强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允许,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 统一
24、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每点 2分) 【小题 3】 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担任荣誉主席。 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每点 2分) 【小题 4】 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和 “开除党籍 ”“法办 ”等威胁; 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一生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开去内地,公开发表演说,光明地回去,坦然面对一切; 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能放眼民族未来,清醒认识到两岸统一的历史意义。(每点 2分,必须有概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河南省 八校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