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 XX、大 v、奇葩 ”等十条网友们 的流行语入围 “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 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 ,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它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A家喻户晓相沿成俗传播 B耳熟能详约定俗成蹿红 C口授心传习以为常传扬 D通俗易懂
2、司空见惯蹿升 答案: B 试题分析: “耳熟能详 ”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网络流行语对于网友说,应是经常听到和十分熟悉的。 “家喻户晓 ”指每家每户都知道,但作为网络流行语说,许多不上网的人却并不一定都知道。 “口授心传 ”指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而网络流行语不是通过口头讲授和心领神会传授的。 “通俗易懂 ”指不用解释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而网络流行语只是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 ,如 “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 XX 、大 V、奇葩 ”等,如果不作解释则是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的。 “约定俗成 ”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
3、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相沿成俗 ”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形成风俗习惯。 “习以为常 ”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司空见惯 ”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蹿红 ”指迅速走红、很快受欢迎。 “传播 ”指广泛散布。 “传扬 ”指事情、名声等传播。 “蹿升 ”指急速上升。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 。 。 。 ?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4、但是实含有至理 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衔接密切, 承题干首句 启下; 是对 “至理 ”的阐释。其中 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 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 句中提到 “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 句紧承设问; 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
5、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 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 “双十一 ”,淘宝 24小时便创造出 350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 “双十一 ”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 12月 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 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 “汉字听写大会 ”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有歧义; B项成分残缺,
6、应改为 “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 ”; C项句式 杂糅,应改为 “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 ”或 “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 ”。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 “人品即画品 ”。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 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 “不得要领 ”。 “人品 ”和 “画品 ”,分开来说或
7、合起来说,都很重要。 “人品 ”是 “做人 ”的结果,“画品 ”是 “作画 ”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 “人品即画品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 “贼好 ”,可人 “不咋地 ”。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 “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 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 ”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 “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
8、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 “作画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 “流行语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 ”,应怎么做人 做什么人 为什么做人 做了怎么样 做不了又 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 “官僚奸商 ”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
9、众不齿。 “浮躁 ”的社会, “做人 ”的标准也许随之 “浮动 ”。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 “学术 ”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 “做人 ”,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 “人品即画品 ”便仅仅 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 “人品即画品 ”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
10、术价值如何 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 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 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 ,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 “人品即画品 ”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 “人品即画品 ”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
11、,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 2013年 8月 11日 12版) 【小题 1】下列不属于作者说的 “许多人对这句话(人品即画品)的理解总是 不得要领 ”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把 “人品即画品 ”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认证,有的画家画不错,但是人不怎么样;有的画家人不错,但是画却不好。 B “作画先做人 ”、 “心灵美画才美 ”、 “用心作画 ”、 “功夫在诗外 ”是美术界的流行语,要是较起真儿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 “流行语 ”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C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靠炒作出名,有些略懂绘画的官员也很容易利用
12、职权谋取 “学术 ”地位。而那些靠真本事拼搏的人却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使得 “人品即画品 ”成了一句空话。 D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炼,风格和修改要不断 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看来,绘画就应该看重绘画水平,画家俗一点并不能成为被诟病的把柄,更何况俗也不一定是坏人,俗不影响一个人成为好画家。 B “人品 ”和 “画品 ”分开来讲很重要,将二者合起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画家要是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是达到了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C作
13、者对艺术上不努力,却擅长炒作的人给予了批评,并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凭借炒作而被热捧一时,但是最终 是经不起考验而被大众瞧不起。 D我们的社会是一个 “浮躁 ”的社会, “做人 ”的标准也随之 “浮动 ”,使一些人的人品很难保证;这些人绘画不是靠努力,而是靠炒作或靠权力, “画品 ”也很难保证。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术界一向主张和追求 “人品即画品 ”,但是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 “人品即画品 ”的要求仅限于理论层面了。 B作者认为 “画品 ”包括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对画作的具体要求,甚至要上升到社会的高
14、度和历史的高度,这就要求画 家有过硬的性情、品质和操守才行。 C “俗不可耐 ”的画家其实并不是作者讽刺的对象,而年轻记者去采访他前,某长者特地嘱咐他的话才是作者思考的重点,因为 “某长者 ”的话就很好地割裂了“人品 ”和 “画品 ”。 D作者鉴于社会上种种拿 “人品即画品 ”说事儿,却不去真正践行它的现象,得出了一个结论 “ 千万别当真 ”,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D项并非依据。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
15、; 4以偏概全; 5张冠李戴; 6因果颠倒 ; 7误划类别; 8无中生有; 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不是作者的观点,原文是说 “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 ”;而且“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这句话是作者一个戏谑的说法,批评了 “人品即画品 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 幌子 ”的现象。 考点: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 “这个社会很难出现德艺双馨的画家了 ”是无
16、中生有。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 1)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 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 “四 一二 ”屠杀 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 2)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17、,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 3)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 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 100余种 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 4)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 ,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
18、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 5) 1988年 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 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 “统一联盟 ”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 峡两岸隔绝 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 ”。 (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 三不 不 三不 ,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 (
19、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 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 “胡秋原旋风 ”,也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 9月 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 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 “法办 ”胡秋原。 ( 9)面对台岛当局的 “法
20、办 ”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 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 10月 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 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 (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
21、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 ( 11) 1990年 5月 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 80寿辰演讲会,时年 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 ” 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胡秋原( 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 100多种 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 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
22、并颁发奖状。 2004年 5月 4日, 94岁的胡秋原荣获 “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 胡秋原深受顾炎武 “明道教世 ”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 “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 ” (谢远笋胡秋原 大家精要)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 铺垫。 B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
23、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 1988年 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 “破冰之旅 ”。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小题 2】胡秋原认为两岸 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胡秋原身
24、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选 E给 3分,选 D给 2分,选 C给 1分;选 A、 B不给分。 【小题 2】 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或台湾是大陆的屏障,大陆是台湾的根) 在国际强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允许,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 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每点 2分) 【小题 3】 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担任荣誉主席。 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河北省 唐山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