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普通校高三 11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清早,你准备驾车上班的时候,不需要钥匙,只要对着汽车讲一句 “引擎启动 ”;去银行,你也不需要带任何证件和银行卡,只要将手掌放在服务器的扫描口,就可以办理各项业务了;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不用钥匙,只要面朝着门站立一会儿,门就会自动打开 今天,这些曾经只能在科幻故事中见到的场景,因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而成为现实。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指纹、掌型、视网膜、虹膜
2、等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笔迹、声音、步态等人的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科学家们想到利用人类的生物特征来验证身份,这是因为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而且这种 “生物密钥 ”不会失窃或被遗忘。显然,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定,准确、安全、快捷,它被认为是信息社会中认证身份最好的方法之一。 运用生物识别技术,首先要进入生物识别系统,系统将 会记录你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或身份证号码。然后系统对你进行生物特征取样,并将生物特征取样转化成数字代码存储下来。大多数系统并不存储完整的记录,而是分析特征,然后将其转换成代码或图形以组成特征模板,某些系统还能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可随身携带的智能卡上。这样在某
3、一安全应用领域,识别系统就可以把获取到的特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模板进行比对,以确定二者是否匹配,从而决定接受或拒绝。 生物识别是采用大数据量的相似匹配方法来验证身份,而传统密码采用的是相等验证方法,生物识别采用的验证方法确保了身份验证的安全性。简单地说,当传 统密码在网络传输中被拦截后,假冒验证的成功率是 100%。而生物识别每次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并不完全相同,若被拦截并进行假冒验证,系统可以判定出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次数据,就会拒绝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 但生物识别技术运用并非一片坦途,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项生物特征能达到完美无缺的情形,每种生物特征自身都有优点和缺点,有其
4、适用范围。例如指纹纹线特征鲜明,提取处理方便,但有些人天生指纹特征较少,很难采集到图像,而且指纹采集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对手指湿度、清洁度等很敏感,脏、油、水都可能影 响识别的结果,伤痕、脱皮甚至老茧都会影响指纹识别的效果。因此,在对安全有严格要求的应用领域,人们往往需要融合多种生物特征的高精度识别系统。另外,生物识别系统预先采集的指纹、人脸和虹膜等信息存储在对应的数据库内,由于这些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一旦被入侵,身体既是钥匙又是锁的局面就被会打破。 取材于李 生物识别:用自己证明自己 【小题 1】下列关于 “生物识别技术 ”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生物识别技术就是个
5、人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 B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人类生物特征来识别身份。 C生物识 别技术的科学依据是生物统计学原理。 D生物识别技术需计算机、传感器等硬件支持。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因为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生物识别技术成为认证身份最好的方法。 B生物识别过程的最后环节是特征比对,特征匹配与否决定生物识别技术的成败。 C生物识别是采用大数据量的相似匹配方法来验证身份,故此假冒验证难以得逞。 D人们要开发融合多种生物特征的高精度识别系统,以满足安全要求严格的应用。 E生物识别技术必须处理好数据库安全的问题,一定要全力保证数据库不被入
6、侵。 【小题 3】 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材料,你是否会购买 iPhone5s手机?请说明理由。( 5分) 2013年 9月 11日,苹果公司推出的 iPhone5s手机内置了指纹传感器,这是数字设备首次采用生物识别技术,一 “按 ”认证的时代来临了。 2013年 10月 20日,小 A刚刚结束篮球赛,他发现过了与家长约定的见面时间,急忙取出 iPhone5s,但手指一按再按,手机却无法解锁。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B 【小题 3】购买。答案:示例一:购买。 iPhone5s内置了指纹传感器,快捷、安全,能随时随刻打开手机,即便手机失窃也不用担心信息丢失。因此虽然指纹采集对周围环
7、境的要求很高,有时打不开手机,也无关大碍。 答案:示例二:不买。尽管 iPhone5s内置了指纹传感器,快捷、安全,能随时随刻打开手机,即便手机失窃也不用担心信息丢失。但指纹采集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高,需要用手机却打不开,不实用。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类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原文是说,“生物识别是采用大数据量的相似匹配
8、方法来验证身份,而传统密码采用的是相等验证方法,生物识别采用的验证方法确保了身份验证的安全性。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A “因为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生物识别技术成为认证身份最好的方法。 ”于文无据; B “特征匹配与否决定生 物识别技术的成败。 ”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可以有不同答案:。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考点:分析概
9、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 缉 而校之,以遗子孙。曰: “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 ”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及其安之,然后 申 之以弦歌,广之以 读书。曰: “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
10、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 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 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 之 诏其君,亦曰: “学于古训,乃有获。 ”而 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 兼 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 “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 ”孔子非之,曰: “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 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凡学 而 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
11、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 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曰:非此 之 谓也。老子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以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 注释 : 傅说:商朝政治家。 绞 :言语伤人。 【小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手 缉 而校之缉 : 收集整理 B然后 申 之以弦歌申 : 反复说明 C有 兼 人之才兼:超过 D其蔽也 贼 贼:偷窃 【小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12、( ) (3分 ) A吾世 其 庶矣乎 甘 辛咸苦,皆 其 性也 B广之 以 读书 以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 之 诏其君 非此 之 谓也 D 而 况余人乎? 凡学 而 不读书者 【小题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13、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 “内以治身,外以治人 ”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 “一以贯之 ”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 5】用斜线( /)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5分)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 一以贯之。 【小题 6】文中 “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
14、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 200字)( 12分)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4】 B 【小题 5】虽然 /孔子尝语子贡矣 /曰 /赐也 /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曰 /然 /非欤 /曰 /非也 /予一以贯之。(共 5分 ,“/”处必断。每答对 2处得 1分。答错 2处扣 1分,扣完 5分为止) 【小题 6】第一问:孔子认 为不读书学习,即使有好的品德追求也会做错事,甚至做坏事。 或:不读书学习 ,就会不知古训 (不明事理 ),不辨正误,就会出现问题。 (意思对即可 ,3分 )(子路强调实践活动也是
15、学习 ,质疑只有读书才是学习这种说法。孔子针对子路的观点进行反驳 :认为不读书学习 ,即使有好的品德或高尚的追求 ,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孔子本身并不反对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第二问:子路的观点要辩证看待。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 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不进行改造和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没有直接经验,人的认识就无从开始,也就根本不可能有认识。第二,人们只有
16、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诸多隐匿的方面呈现出来,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他们把实践作为 “源 ”,而把认识作为 “流 ”。 【小题 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D项,贼 :(残)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
17、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 A项 “其 ”字,第一个是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第二个是代词, “它 ”。 B项两个 “以 ”字都是介词, “用 ”。 C项 “之 ”字都是助词,第一个取 独,第二个提宾。 D 项 “而 ”字,第一个表递进关系, “何况 ”;第二个表转折关系, “却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 “意义 ”和 “用法 ”两点, “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
18、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B项,凭借(通过)学习来增长才干(提高、完善自己)。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
19、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非作者,是苏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 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虽然这样,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北京市 东城区 普通 校高三 11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