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安徽省合肥 168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在知识的海洋中,即使我们遨游一辈子,学到的仍然只是 沧海一粟 。 B一些重点中学在资源的过度倾斜下创造的某些经验只具有展示的性质而不具有普及的价值,让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校 望眼欲穿 。 C为了对抗 不堪入耳 的广场舞,温州市区有居民在松台广场对面四楼平台上架起六个大喇叭,对着广场不断喊话,以 “还击 ”广场舞的噪音公害。 D志摩的诗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 矫揉造作 ,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
2、规整之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 “矫揉造作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使用正确。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两年来,蔬菜、肉类、服装、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与之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B新来的教育局长与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鼓励他们要解放思想,知难而进,争取新学年 呈现新气象。 C “余额宝 ”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 “支付宝 ”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D与早已流行的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以 140字的限制、
3、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逻辑混乱,概念并列不当, “服装 ”不属于 “农副产品 ”;搭配不当,“价格 ”与 “提价 ”搭配不当。 B “几个学校的领导 ”有歧义。 C项中 “值得 的重视 ”中 “的 ”字赘余。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遒 ( qi)劲桀 骜 ( o )长歌 当 哭( dng)望风披 靡 (m) B火 钵 ( b) 潜 ( qin)能泪下沾 襟 ( jn)博文强 识 (zh) C凌 侮 ( w)忸 怩 ( n)重 创 ( chung)敌军殒身不
4、 恤 (x) D解 剖 ( po)颓 圮 (p)婆 娑 (su)起舞妄自 菲 ( fi)薄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望风披靡 (m) B潜( qin)能 D解剖( pu)。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 ,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
5、境的交融 ,不能简单地理 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 ,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 ,也许因为用滥了 ,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 “主观情意 ”,不只是 “情 ”,而且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 ”这个提法。我所谓 “物境 ”也不等于“景 ”,“ 景 ”只是 “物境 ”的一种 ,这是常识 ,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 ,任何一部辞典 ,也不会把 “交融 ”解释为 “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 “意境 ”是一个新的生命 ,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 “境生 于象外
6、 ”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 (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 ),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 ,就不难发现 ,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 ,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 ,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 ,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于象外 ”,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 ,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 K 的诗 :“心源为炉 ,笔端为炭 ,锻炼元本 ,雕砻群形 ,纠纷舛错 ,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 ,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还有另一个 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 ,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
7、 ,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 ,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 ,而有了更大的自由 ,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 ,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 ,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 ,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 ,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辨皇州 ”,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 ,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 ,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 宓氖澜缰 小 br所谓境超乎象 ,并不意味着意境的
8、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 ,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 ,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 ,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秋风大散关。 ” 以上这些最常见意境的
9、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 ,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 ,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 ,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 ,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 ,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 姿百态的云 ,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 ,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 诗学篇 意与境 ,本文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意境是指
10、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浸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 ,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境一旦形成 ,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小题 2】对文中材料的引用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 “心源为炉 ,笔端为炭 逐意奔走 ”,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 “境生于象外 ”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 “俯视但一气 ,
11、焉能辨皇州 ”这两句诗 ,意在形象地阐述 “境生于象又超乎象 ”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等常见意境的诗句 ,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 “意象好比 细微的水珠 ,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这一比喻 ,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小题 3】下列的说法 ,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 ,就必须承认 “境生于象 ”,即刘禹锡所说的 “境生于象外 ”,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 “境生于象 ”应该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
12、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诗歌的意境 ,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 ,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 ,自由翱翔其间。 D借鉴英美派的 “意象 ”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因境 ,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D“ 意境一旦 关系 ”原文无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引用是为了证明 “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 “境生于象外 ”时的误解。 C,是为了说明中
13、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 D,是形象说明 “意象 ”与 “意境 ”的关系 ,而非 “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境生于象 ”并不等于 “境生于象外 ”; B第二点属 “境生于象外 ”的含义。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 “意象 ”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显然没有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卞毓方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
14、还有一项“国 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 “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 “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 2007年 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 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
15、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 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 “国学大师 ”“国宝级学者 ”“北大惟一终身教授 ”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 2006 年,第 19 届世界诗人大 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
16、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 “诗人 ”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我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 “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 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 7月 29日( 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
17、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 ”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 “难得糊涂 ”,他说: “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 “中国牌 ”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 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 是回到季先生。我觉得,仅就 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 2008年 12月 21日, 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 24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
18、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 ,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我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 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
19、一句: “他还很得意。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文革 ”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 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 “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 ”季先生说: “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
20、作了泰山颂一诗。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 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 ”、 “佳作常从改中出 ”。 C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 “国学大师 ”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D “文革 ”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婉拒了。而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
21、种笔法在传记中颇 有说服力。 【小题 2】文中说: “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请简要概括季老的“人格魅力 ”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 请简略分析 “心迹 ”的内涵。( 6分) 【小题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 “国学大师 ”,作者没有直接评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 CE 【小题 2】 (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精神)超凡脱俗;(情怀)热爱教育。 (任三点 6分) 【小题 3】 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 对艳 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之人,充满
22、鄙视(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 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显示其献身精神。 【小题 4】 季先生是国学大师。他既精通国学又拥有崇高人格,学堪人师,行堪世范。 季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他的研究涉及到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 季先生人格崇高,淡泊名利,不计荣辱,只想当一个教书匠。 季先生的研究不局限于国学,不像传统国学家那样一味钻故纸堆,也是研究佛学和梵文的专家。 他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是一位不可超越的 “国学大师 ”。( 8分。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 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小题 1】 试题分析: A更主要的是 “平凡 ”; B非 “为了
23、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 ”,实为治学严谨; D非 “有自知之明 ”、 “力不从心 ”。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安徽省 合肥 168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