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玛丝洛娃被诱奸怀孕后,就被赶走。她到警察局长家做使女被调戏;投靠城里开洗衣坊的姨母,但吃不了当洗衣女工的苦;最终走投无路沦为妓女。(复活) B甘果瓦主动要求跟爱斯梅拉达交换身份代替她被绞死,克洛德深受感动,又想出一个计划,即叫 “奇迹王国 ”的乞丐们到教堂进行突袭。这个计划被一致通过。(巴黎圣母院) C爱斯梅拉达幼小时就和母亲失散,被埃及女人收养。母亲身边只留下一只小鞋,另一只小鞋在爱斯梅拉达那儿,这只小鞋上缝着写有谶语的羊皮纸。(巴黎圣母院)
2、 D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京金和博奇科娃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毒药交给玛丝洛娃,骗她说是安眠药,要她放进商人的茶杯里。(复活) .聂赫留朵夫在第一次探监时给玛丝洛娃带来上诉的状子,并指导她签了名字。玛丝洛娃为明肖夫母子求情,聂赫留朵夫答应了她的请求。(复活) 答案: B、 E 试题分析: B、是克洛德叫甘果瓦代替爱斯梅拉 达死,而甘果瓦不愿意,克洛德便 想出乞丐突袭计划。 E、是在二次探监时给玛丝洛娃带来上诉的状子。 考点:识记中外重要作家代表作。 点评:本试题考查点比较细,仅仅了解故事梗概还不足以应对考题,因此必须认真细致阅读名著,掌握情节的细节问题。 现代文阅读
3、“博弈论 ”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 “博弈 ”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 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 “囚徒困境 ”( 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
4、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 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
5、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 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 “囚徒困境 ”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 “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 “纳什均衡 ” 。 “纳什均衡 ”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 “纳什均衡
6、 ”,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从“纳什均衡 ”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 ,合作是有利的 “利己策略 ”。从 “纳什均衡 ”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 纳什:世界著名 博弈学大师。 【小题 1】下列表述符合原
7、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 “囚徒困境 ” 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 “囚徒困境 ”中,如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交代,那么,他们将会被判最短的监禁。 D “纳什均衡 ”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 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 “纳什均衡 ”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小题 2】下列关于 “纳什均衡 ”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
8、是一个 “纳什均衡 ”。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 “纳什均衡 ”。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 “跳楼价 ”, “血本甩卖 ”的字眼。价 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 “纳什均衡 ”。 KS*5U.C#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 X国试图对 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 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
9、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 “纳什均衡 ”。 【小题 3】请概括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 “囚徒困境 ”原因。( 3分) 答: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答出一点得 2分,答出两点得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原文说 “博弈论 ”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 B.“博弈 ”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 “囚徒困境 ”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博弈模型。 C.并非是最短的监禁。 考点:
10、筛选文中信息。 点评: “筛选与整合 ”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因此一定要把选项和原文一一比对。如 A项原文是 “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而选项是 “采取策略 ”,仅以 “最合理 ”三字之差而意思不同。 【小 题 2】 试题分析: “纳什均衡 ”让各方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而选项中 “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 ”的说法显然不符合 “纳什均衡 ”的要求。 考点: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 点评: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这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这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
11、的准确把握,也表现为对 “相关问题 ”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本题需要学生把文中的理论转换为实际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极高。 【小题 3】 试题分析:划定答题区间, 2、 3自然段 , 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两个条件很自然可以概括出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点评:给出的答案:中的前两点是建立在第三点的基础上的,但是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鉴于分值 3分,即使答不出这一点也可以满分。但是建议还是对文章多加分析。 这个世界很美 张全民 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
12、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 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
13、子里,潇潇 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 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不少人受不了
14、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然而戴着一顶 “投敌叛国 ”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 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
15、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 “这个世界很美! ” 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
16、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摘自 2005年第 6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 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在第 段写听曲引起自己无限的美丽乡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B第 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思乡曲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共鸣。 C第 段写到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却又说: “这个世界很美! ”,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 D作者第在 段写道: “是的,这个世界
17、很美。 ”他认为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但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可以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E首尾两段的语言简约精炼,在内容上,尾段中的思乡曲让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得以深化、升华,在结构上,开头与结尾相呼应,谨严完整,浑然一体。 【小题 2】第 段中,作者说: “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马思聪的思乡曲如此吸引作者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4分) 【小题 3】马思聪因听见命运交响曲而流泪,你也曾为某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深深感动吧?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2】( 4分)( 1)马思聪的思乡曲
18、能让人产生一中无限美丽的思乡之情; ( 2分) ( 2)马思聪的思乡曲能让人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恩之情。( 2分) 【小题 3】( 6分) 示例一:一幅以失学女童(苏明娟)的大眼睛为主题,名为 “我要上学 ”的摄影图片曾让我泪留满面。女孩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那渴望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忘怀,它让我明白学校对一个穷苦人家孩子来说意味着梦想。这张照片也最终改变了这个大眼睛女孩的命运。( 6分) 示例二: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曾让我留下了热泪,它以深沉的艺术魅力展现犹太人在纳粹的铁蹄下挣扎求生的悲惨画面,同时又以讴歌式的情怀 去追寻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丝毫暗淡的
19、人性光辉。这部电影安慰着逝去的灵魂,传递给了不曾经历深重苦难的人。它让我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也让我明白: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 6分) (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并非 “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 ”,历尽劫难依然坚守当初那份热爱并由衷地感恩世界; D项,错在 “这个世界虽然无情 ”。从文章来看,应是 “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 ”。(答对一项得 3分,答对两项得 5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要想做好 “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 ”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明确筛选的范围,然后检索相关信息区域,按照高考试题的要求从文中筛
20、选出相对应的内容,最后在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和整合。这种题型一般涉及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考查,如 ACD项考查内容方面, BE考查形式方面。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说,这一句话很显然是开启下文,因此应该从下文去搜索答案:。第三段 “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第七段 “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 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这两段话是抒情散文式语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概括。 考点:分析文
21、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点评:此题关键是把握第二段话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根据作用判断答题区间,然后再概括。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只要写出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并写明被打动的理由即可,注意语言表达一定要流畅。 考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言之 成理即可。但是本题要求学生要跳出本题的局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欣赏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因此告诉学生要想把语文学好,必须要关注生活。本题值得肯定。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 “易 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22、,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 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孟子 尽心上 【注】 易: 治理、整治。 菽粟:大豆和小米。 【小题 1】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 天下,应先使老百姓 ,( 1 分)才能让老百姓 。( 1分)(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小题 2】孟子并非只空谈 “礼义兴邦 ”,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几项措施。( 4分) 答: 。 答案: 【小题 1】富;仁。( 2分) 【小题 2】示例:孟子说到了发展生产和节用减赋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人们发
23、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度,减轻赋税,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最终达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理解本段话的主旨,这一段与孔子 “先富后教 ”,以及孟子论述 “有恒产者有恒心 ”的思想是相通的,即百姓首先要经济富有,然后才能讲求仁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难度较小,只有理解短文大概意思即可做出答案:,注意选用文中词语作答,这无疑更降低了难度。 【小题 2】 试题分析:短文开篇即点明此问题,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虽然 “易 ”字在这里不好理解,但是注释里已经给了解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点评:本题考查切入点新颖,不仅考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省 安溪 一中 中学 上学 期期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