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7分) 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固然可以采取两种学习态度方法,一种为 “任凭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不贪多骛远,而获得此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种学习态度方式则希望能够 “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而不仅仅是 “赐墙及肩 ”,只能 “窥见室家之好 ”,难见 “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只有 “曾经沧海 ”,才有阔大之胸怀气度和高远之眼光识见。因此,学生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科书,还必须大量阅读相关学科专业的乃至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经典原著。 _。这其实便是 “常识教育
2、”或通识教育乃至教育本身的最重要功能之一。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个体和技术官僚,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 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与制度的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此一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
3、通人也 ”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 “大通人 ”(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 “天上地下,无所不知 ”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 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通识教育或常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 “小通人 ”。专家亦必须具备 “小通人 ”的相关常识,即先成
4、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 “大通人 ”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 “大通人 ”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或因专家而给自己和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福 祉。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 “小通人 ”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教育兴,则国家兴。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常识教育既着眼于人的个体福祉,又着眼于社会的共同福祉,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作为( )事实上,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才是有效的。个人福祉和
5、社会福祉,分则两败,合则两利。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关键媒介,便在于对这种秉承和凝聚了人类最优秀思 想文化精华结晶的各学科经典理论知识的常识教育。 严格地讲,所有的学科门类和知识都是有价值和有用的,都可以归入到常识教育中来。但这里仍须区分专业教育与常识教育。对常识教育而言,关注点尤其在与促进个体心理精神成熟和参与共同或公共生活的情意能力,所以更多涉及基本的人文常识和社科常识,以及一定的科学常识等,尤其是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因为人文素养看似无形无用,扪之而无形,扣之而无声,实际上则其声息都 、 和 于个体的最深沉的精神情意之中,并在无形中巨大地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情感。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有无
6、人文素 养,以及人文素养高低如何,其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生活就会完全不一样。质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重点关注人的心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公共生活,其他的专业之学等,则交由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种种社会教育去完成。(节选自罗云锋常识教育的意义) 【小题 1】第 段加点词 “曾经沧海 ”在文中是指 _。( 2分) 【小题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此外还有养成人格、促进独立思考之能力,传承历史文化等多重功能 这些都离不开对各学科基本常识 的阅读学习 我们过去特别强调专业学习需要同时伴以课余的大量相关知识阅读 但专业学习只是教育的一种功能
7、A B C D 【小题 3】第 段 “( ) ”内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破折号 B逗号 C分号 D冒号 【小题 4】第 段的三个方框内填上词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内化 沉淀 渗透 B渗透 内化 沉淀 C沉淀 渗透 内化 D渗透 沉淀 内化 【小题 5】分析第 段中论述 “大通人 ”的作用。( 3分) 【小题 6】分条概括专业教育与常识教育的不同之处。( 4分) 答案:【小题 1】大量阅读相关学科专业乃至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经典原著。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4】 D 【小题 5】以古代 “大通人 ”的标准要求与常识教育的 “通人之学 ”
8、作比较,更好地说明常识教育重视基础常识的教学要求。( 3分) 【小题 6】 ( 1)教育目的:专业教育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答 “立业 ”与 “立人 ”也可); ( 2)教育内容:专业教育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答 “深 ”与 “广 ”也可); ( 3)教育重点:专业教育关注学科专业知识,常识教育关注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
9、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 “同义互解 ”和 “虚实互解 ”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 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 3】 试题分析:用破折号表
10、解释说明。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小题 4】 试题分析:渗透、沉淀、内化,这三个词可按由外而内的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排列。 考点:正确使 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小题 5】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本题要侧重分析其内容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6】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教育目的、内容和重点三个方面来概括专业教育与常识教育的不同之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1分)
11、芳嘉园十五号 G乃 芳嘉园,多雅致的地名,却是一条陈旧老胡同。来到十五号,直统统一个大门 洞,没有门槛,两扇笨重木门敞着,油漆斑驳,也像摆设。但当年气派,仍依稀可辨。入内,方砖铺的路,想是年头久了,踩出凹坑,有的已经破裂;又被低矮 “抗震房 ”挤着,显得狭窄,曲里拐弯。行不久,忽然开阔,一座似殿宇般大屋耸立眼前。一溜儿对开木门,油漆全无,灰灰的,沉默地紧闭着。呈弧形大屋顶,杂草丛生,间有小小灌木。 行至大屋东端,木门没了,砌起狭狭一堵墙,嵌两扇玻璃窗。旁边板门,几乎紧挨高高围墙,虚掩着。才轻拍一下,便听得里面有人应道:进来吧。进屋,眼前顿时一暗。 靠窗处明亮些,一位老太端坐方桌边,执细长毛笔,
12、正在一 方尺幅宣纸上作画 。老人家头也没抬,对家人一般,随口说了句:待会儿,他很快回来。又埋头作画了,也没说坐。回头看,确也没待客处。待着无事,此时已适应室内光线,便东张西望起来。这才看清,屋子狭长,一面是墙,一面是板壁。板壁高不过两丈,看得见上端粗大梁柱。暗黑砖地上,架子床,柜橱,几样简单家具,以及烧饭锅灶之类,都靠板壁、砖墙摆放。没有后窗。越往里走,越显阴暗。再深入几步,连板壁也没了,露出好大豁口,与那大屋连通着,看去深广、荒凉、黑 ,几乎阴森森的。却隐约见得,里面有好些东西堆放着,像是木质构件,却分辨不清是什 么。连忙退回来。见一根电线从高处垂挂下来,带着蛛网,拖着个赤膊灯泡,悬在方桌上
13、空。不敢想象,这竟是大名鼎鼎王世襄先生的家! 王老还没回来。不怪他,是我们来得早了。遂踅到方桌边看老太作画。 奔 80了吧,还悬腕提笔,描画稳健,形象线条都美。有人物,有不知名称摆件,颇似东瀛风格 。 看过老人作画,便转身出门。见墙脚转角处,垒着好些瓦盆,有的已碎裂了。想来主人喜欢莳花弄草,如今已无此精力,就随意堆放在那里。但其中一只,残留些许泥巴,竟奇迹般长出藤蔓来,沿着瓦盆堆高低蜿蜒,叶子碧绿,藤蔓顶端,灿烂地开放一朵酒盅大喇叭 花,如孩童欢畅的笑。不由驻足,欣赏,感叹,想起 “生命力 ”一类词句来。 沿那大屋踱去。那屋一长溜,且门槛特高。每扇门,上端方格窗,下面刻有山水人物。便猜测:这大
14、约是待客正厅。那么,它后面必定还有几进屋,还带着花园吧。居住如此雄伟气派屋宇的,绝非一般官宦人家,兴许正是王老先辈基业,也未可知。如今,当年荣华富贵,已然 “灰飞烟灭 ”。但 “封建余孽 ”这顶帽子,想必戴了大半辈子,所受磨难、煎熬,当是我等难以想象的。我彳亍而前,边胡思乱想着,不觉将到大屋西头。眼前忽然一排明亮玻璃窗。窗帘开着,见里面吊了顶棚,漆成奶油色, 当中一盏漂亮吸顶灯,光洁木地板,沙发、电视、玻璃柜橱、音响 似乎当下时髦摆设,大都有了,够惬意的。想不到这老旧大屋可以改造成那样,我惊讶,大开眼界,竟傻愣愣呆看起来。忽听旁边“乒乓 ”响,一个女的冲出来,喝问:干什么干什么,打眼盗窃是吧?
15、我慌忙转身往回溜。那女的仍追着吼:说!说!哪来的?不说拉你派出所去 那吼声戛然而止。 “砰 ”一声,那女的摔门回屋去了。 正诧异间,见一位敦实老汉,身着旧卡其装(脚下穿什么没留意,反正不是皮鞋),推一辆 “老坦克 ”自行车,向我招呼:您来啦。有那么一霎,我愣住,头脑子茫然。你想想 ,眼前这位太像旧时看门老汉,骤然面对,我哪能将之与心目中儒雅渊博那一位联系起来?好在我很快反应过来,慌忙迎上去恭敬问:是王老先生吗?他慈蔼地微笑着,操一口好听京片子, “嗳嗳 ”连声应答。还说:对不起您哪,想在您来之前,抽个空儿,办点小事,竟耽搁了。见我目光落在他手里那个老旧搪瓷茶缸上,便略带腼腆地解释:碰掉点儿磁,
16、拿去补补 拜访王世襄先生仅此一回,难忘。也留下不大不小疑窦。老两口何以屈居这逼仄简陋一隅?直到板壁背后那些堆放进了上海博物馆 “明清家具 ”展厅,这谜才得解开。原来这正是老两口要守护的。那些桌,椅 ,书架,画案 皆为铁力木、黄花梨木一类珍贵材料所制,是当今难得见的。造型榫接,匠心之奇巧,不说绝后,亦鲜矣。而且不是刻意做得华贵艳丽那种。它们简约,古朴,儒雅,有着浓郁书卷气,足见王老趣味与喜好。很难想象,在这波诡云谲年头,两老怎么守护它们的。直到一位企业家答应将那些宝贝髹漆后,无偿捐献给国家,才放手,搬离那陋室。 【小题 1】简析第 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 【小题 2】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
17、的一项是()( 3分) A已经破败的芳嘉园意却仍有当年的气派,以此突出主人显赫的身世。 B第 段先写进门时眼前一暗,过后才适应光线,暗示作者心理变化。 C第 段中带蛛网赤膊灯泡的细节描写更形象地表现物质条件的简陋。 D以墙角的喇叭花依旧富有生命力意在反衬这个家庭今昔盛衰的变化。 【小题 3】第 段写作者看到邻家居室、被女主人呵斥等,说说其写作意图。( 3分) 【小题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王世襄的人物形象。( 3分) 【小题 5】文章叙述拜访王世襄经过,为何却在两人刚一见面时便结束了?分析这样写的理由。( 3分) 【小题 6】从人物形象与文章结构两方面评析结尾段。( 6分) 答案:
18、【小题 1】身处陋室却安之若素,沉浸在艺术创作之中,年事已高而依然保持高超画技,体现两位老人高雅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侧面表现王世襄老人甘于清贫,热爱传统艺术的生活态度)。( 3分) 【小题 2】 C 【小题 3】以邻家时髦的设施、粗暴的态度,与王世襄简陋家庭条件与谦和的待人之道形成对比,更突出了王世襄的人格操守。( 3分) 【小题 4】从王世襄旧卡其装的穿着、 “老坦克 ”、老旧搪瓷茶缸等日常用品上,看出王世襄生活简朴、清贫;从 “嗳嗳 ”连声应答、 “对不起您哪 ”等语言描写中,表现出王世襄带人谦和有礼(从 “我 ”一时愣住、产生旧时看门 老汉的错觉等,从侧面表现老人的生活简朴、外表普通。
19、)( 3分) 【小题 5】文章重点并非是写拜访的整个过程,而是由拜访之际的真切感受与想象中声名显赫、儒雅渊博的形象形成极大反差,向读者呈现王世襄老人生活简陋、为人朴素的一面。在与王世襄见面之时,作者已经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充分展现了王先生不为人知的更为真实的生活状态,没有必要再详细叙述整个拜访经过,体现本文构思独特,裁剪精当。( 3分) 【小题 6】 人物形象:大名鼎鼎王世襄先生之所以居住于逼仄简陋的地方,倾其一生对明清家具全力守护,最终促成无偿捐献给国家一事,体现王 先生儒雅脱俗的人生趣味,宽广无私的胸怀,结尾段是对上文拜访的一个补充,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文章结构: “老两口何以屈居这逼仄
20、简陋一隅 ”照应上文 “不敢想象,这竟是大名鼎鼎王世襄先生的家 ”, “板壁背后那些堆放 ”照应上文 “却隐约见得,里面有好些东西堆放着,像是木质构件,却分辨不清是什么 ”,使前文的铺垫(伏笔)得以落实,结构更完整。(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两处关于人物形象的动作描写,可以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A“以此突出主人显赫的身世 ”分析不当。 B“暗示作者心理变化 ”分析不当。 D“反衬这个家庭今昔盛衰的变化 ”分析不当。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上海市 宝山区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