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2届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以逸待劳分庭抗理信口雌黄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估名钓誉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在这次举行的 “当代书法展上 ”,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 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 间不容发 。 C在今年的 “排队推动日 ”活动中,虽仍有 凤毛麟角 的几个 “
2、不自觉者 ”,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 喜出望外 。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 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 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答案: B 下列词语中加
3、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迸发( bng)不掘不挠( ro)怆然( chung)婀娜多姿( ) B跻身( j)岿然不动( ku)女娲( w)谆谆教导( zhn) C恫吓( xi)病入膏肓( hung)浣衣( hun)神情尴尬( g) D粗糙( co)徘徊观望( pi hui) 糟粕( p)锲而不舍( qi)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
4、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中国在古代习称 “华夏 ”,而 “华 ”与 “夏 ”都同中条山有关。 “华 ”字得自华山。 “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 ”,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 “夏 ”,得自 “大夏 ”、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 “二里头文化 ”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 “夏墟 ”,南面偏东一带是 “有夏之居 ”。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 “人地关系 ”,夏族与中条的 “人山关系 ”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 的盐池。历史地理学
5、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 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
6、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小题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 ,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 “华夏 ”,而 “华 ”与 “夏 ”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 “二里头文化 ”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小题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7、项是( )( 3分)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 “人河关系 ”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 “夏
8、墟 ”和 “有夏之居 ”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 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A介绍中条山的自然状貌,与画线部分没有直接关系。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A根据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判断,缺乏讨论不等于空白; B据第三段 “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 ”判断,该项有误; 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把可能说成了必然,故不正确。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A原文没有涉及; C根据第三段最后一句可判断该项有误; D原文
9、第二段说夏朝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汾运盆地在中条山的北面,故不对。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1) ( 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 ”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 “大事 ”,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 “大事 ”卓有成效而至 “高官 ”,反过来又利用“高官 ”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 “大事 ”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
10、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 苦心经营,到 19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 “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 ”。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
11、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 “精细为群僚之冠 ”,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 “学以致用 ”为准则。他给北洋 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 “躐等 ”。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 “学无次序,浅尝辄止 ”,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
12、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 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 “如津学之制 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 ”。他非常慷慨地提出 “学 堂基地由臣捐购 ”,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 “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陕西省 长安 中高 开学 第一次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