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0年 11月 23日,中国建筑正式启动十大地标评选活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天津之眼 ”摩天轮、香港迪斯尼乐园等一大批建筑 脱颖而出 ,引起人们关注。 B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 鬼斧神工 ,令人叹服。 C黄金、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烈绽放, 五光十色 ,开在路旁、草丛,织成一条条、一方方美丽的彩色锦缎。 D一个整天 不学无术 、散漫自由的学生,经过王老师的教育感化,变成了积极
2、向上、勤奋好学的优秀生。 答案: B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张序三说,航空母舰之所以广受各国青睐,就在于航母编队巨大的打击力和防护力所致,它在海战中几乎所向披靡。 B记者从济南市文广新局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排练,由济南市京剧院创演了京剧重瞳项羽已完成全部排演工作,将于今日在山东剧院举行首场演出。 C 7月 26日晚间有消息称,国际基金经理人乔治 索罗斯将结束 40年的基金经理职业生涯,他旗下的索罗斯基金将把约 10亿美元投资资金返还给投资者。 D美海军陆战队第七团军官说,他们将于 11日在夜间对其负责的巴格达东部地区实行宵禁。 答案: C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
3、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它们看似陈旧 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 B D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中,王国维即提出了词的 “境界 ”问题,以为 “有境界 ”才能 “成高格 ”,立 “境界 ”为诗词之本。 “境界 ”一词虽非王国维首创,但中国古典诗论中,较多运用的是 “意境 ”。至人间词话, “境界 ”则取代 “意境 ”成为出
4、现频率更高的术语。这样的转换不仅仅是一种字面的变化,我以为它也标志着由唐以后中国古典诗论的艺术品 鉴论进入到一种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相交融的是为宏阔深沉的审美境域中。这种审美境域所呈现的自觉的人生美学情致,正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标志与特征之一。这种以 “境界 ”为核心的人生美学情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一系列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范畴的标举及对古典诗词的生动、精到的审美品鉴,得到了凸现。其中人间词话对 “大词人 ”与 “真感情 ”的倡导与品鉴,正是这种美学情致的某种建构与体现。 人问词话定稿第二十六则,广为人知。王国维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5、尽天罹路。 此第一境也。 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三重境界,是王国维对事业、学问之追求、奋斗、成功过程的高度概括与形象展示,但他又是从艺术、借古典诗词的意境来诠释的,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表达对人生、生命境界的认识与理解。王国维的诗词鉴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活动、审羡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命与人生的存在方式。艺术成为生命的写照,艺术的美境正是生命追求的标杆。鉴此,王国维提出: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何谓 “大词人 ”?我以为这就是王 国雏对艺术家的一种标准与要求。 “大 ”不仅仅是拥有高超的艺术技
6、能,还要具有某种生命的境界。因此 “大词人 ”就超越了一般的词人,超越了只懂技巧的词人,也超越了缺失境界的词人。 王国维一向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追求纯粹美与纯粹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说: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 ”;在文学小言中说: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但这并不等于他认为美与艺术可以独立于人生。事实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品评诗词、评价词人的标准并非只是艺术技能。王国维说: “美成(用邦 彦的字 编者注)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创调之才 ”与 “创意之才 ”
7、。提出了外在形式技巧的创新与内在意蕴出新的关系。他在谈论南宋词人 “格 ”与 “情 ”、“气 ”与 “韵 ”的关系时,谈的也是这个问题。在谈到东坡与稼轩词时,他又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犯东施之效捧心也 ”。显然,在形式与内韵的关系上,王国维是更重后者的。王国堆所谈的 “忧生 ”、 “忧世 ”、 “雅量高致 ”、 “有赤子之心 ”等,都是对一个词人内在性情境界的鉴赏。唯有具内 在的性情境界,才能成 “大词人 ”。可以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标举的一种重要的人生美学情致。 (节选自金雅 “大词人 ”与 “真感情,浙江社会科学 2009年 3期) 【小题 1】从原文看,
8、下列关于 “大词人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词人 ”不仅拥有高超的艺术技能,还具有某种生命的境界,他们既超越只懂技巧的词人,也超越缺失境界的词人。 B “大词人 ”对事业和学问的追求、奋斗、成功过程要达到王国维的 “三重境界 ”。他的人生与生命境界也要进入这 “三重 ”。 C相较于形式技巧, “大词人 ”更要有内蕴,必须具有 “忧生 ”、 “忧世 ”、 “雅量高致 ”、 “有赤子之心 ”等内在的性情境界。 D “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作者 ”,美成是 “犬词人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和辛弃疾也是 “大词人 ”。 【小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
9、确的一项是( ) A人问词话用 “境界 ”取代 “意境 ”不是字面的变化,而是标志中国古典诗沦进人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相交融的审美境域。 B人间词话用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范畴的标举和生动精到的古典诗词审美品鉴来凸现以 “境界 ”为核心 的人生美学情致。 C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之境界是: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且为之 “不悔 ”,心里却有不尽的迷惘。 D王国维以 “境界 ”为核心的人生美学情致的建构与体现,就是人间词话中对 “大词人 ”与 “真感情 ”的倡导与品鉴。 【小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境界 ”才能 “成高格 ”,立 “境
10、界 ”为诗词之本。审美境域呈现的自觉的人生美学情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标志与特征之一。 B王国维追求纯粹美与纯粹艺术,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 ”“游戏的事业也 ”等论述可见他认为美与艺术能够独立于人生。 C王国维的诗词鉴赏也是一种生命与人生的存在方式,而不仅仅是种艺术、审美的活动,他借古典诗词的意境来诠释人生、生命的境界。 D王国维谈论 “格 ”与 “情 ”、 “气 ”与 “韵 ”的关系,说的是外在形式技巧创新与内在意韵出新的关系,他重视的只是后者。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美成 ”非 “大词人 ” 【小题 1】 A原文是 “我以为它也
11、标志着 ” C心里却有不尽的迷惘。不当 D前 后句颠倒。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来信 苏 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 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 “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 (或晚上 )好!这 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
12、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 “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 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 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 乌捷舍
13、娃没有嫁给斯杰潘 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 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 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 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
14、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 你是知道的。 ”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 数字: 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 “支出 ”,右栏写上 “数目 ”。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 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 4,得出总数为 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 10 ,买裤子 30 ,储蓄 20 ,电影、跳舞等 4 天, l
15、天 2卢布 8 ,剩余 10 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 10 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 “剩余 ”二字,改为 “零用 ”,心中叨咕着: “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 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 ,杨实译)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
16、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 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 D造成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实际上深层原因是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理解和关爱。 E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小题 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 3】请简要赏析 “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 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小题 4】关于小
17、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 “母亲 ”,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 【小题 1】( 5分)选 E得 3分,选 A得 2分,选 D得 1分。 【小题 1】( 6分) 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 (1分 ) 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 (2分 ) 使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的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挤母亲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小题 1】( 6分) 情节设置出乎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 ”,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 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 (3分 );
18、内容表达含蓄隽永: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布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3分 )。 【小题 1】( 8分)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 2分) 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 2分) 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 “母亲的来信 ”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村 “母亲 ”形象的作用;( 2 分) 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19、( 2分)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 2分) 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读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 2分) 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 “母亲 ”形象更具有典型性;( 2分) 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而不是歌颂母爱。( 2分) 【小题 1】结合小说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 概括。 【小题 1】本题考查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
20、解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 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小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河南省 南阳 中高 第十 一次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