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西省抚州一中高三第五次考试语文卷.doc
《2012届江西省抚州一中高三第五次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江西省抚州一中高三第五次考试语文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江西省抚州一中高三第五次考试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脊梁( j)辟谣( p)重创( chung)望风披靡( m) B召唤( zho)顷刻 (qng)强迫( qing)徇私舞弊( xn) C道行( hng)滂沱( png)别扭( bi)拈轻怕重( nin) D乘客( chng)裨益( b)处方( ch)按捺不住( ni) 答案: C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松弛两全齐美挖墙角功亏一篑 B赋予额首称庆泊来品各行其是 C涣散拾人牙慧发祥地关怀备至 D嘻笑和盘托出 脚石倚老卖老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 ) A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弦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B校庆这天,在小王和小刘的搀扶下,离别母校三十多年的老教师王国明沿着校园的小径踽踽而行,他深情地看着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感慨万分。 C当人们在某些方面遇到困惑时,总希望听听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而专家也确实起到了解惑答疑的作用,长此以往,专家和公众就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信赖关系。 D凯普莱特叹息道: “这些死的惨象就像惊心动魄的钟声,警告风烛残年的我,快要不久于人世了。 ”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建立新的
3、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 B近期,以解放和建国大业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剧,堪称文艺界国庆献礼活动的一大亮点。 C阐明、发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键不在于个人的身份,而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D今年春晚 “旭日阳刚 ”组合一曲春天里让无数人泪流满面,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建起城市的高楼大厦,却无法享受同我们一样的平等待 遇。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王锡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公路是一种外部性十分明显的公共物品,不独本地车辆可以通行无阻。 ” B “
4、去海外打酱油 ”已是最新购物口号。从新富阶层,可以频繁出境的外企金领,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翻墙 ”成了一种时尚乃至必需, “墙 ”外更低更稳定的物价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C什么是语 文呢?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 “语言文字说 ”“语言文学说 ”“文化说 ”“言语说 ”“语言说 ”,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D资金的投向将直接造福百姓,从保障房建设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 “软件 ”上更关注百姓未来的生活品质。 答案: B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 “败走华容道 ”中曹操曾三次大笑,一笑而赵云出击,二笑而关羽杀到,三笑而张飞出阵,活画出曹操
5、刚愎自用、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 B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两次落了 “两三滴眼泪 ”,也许是求生的欲望,或 许是家道中落的痛苦,甚至是深深的忏悔,表现了高老太爷复杂的内心世界。 C祸不单行,继元妃去世、宝玉失玉之后,王子腾在进京拜相的路上竟因风寒身亡。贾政又升了江 西粮道。即将赴任之时,贾母郑重地和他说起宝玉的 病只有娶一个金命的人为他冲喜才能好。袭人听说这件事后,深怕一件喜事会伤害三个人。贾母等人也踌躇起来。幸亏王熙凤想出一个 “调包计 ”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红楼梦) D欧也妮 葛朗台以葛朗台的家庭专制、葛朗台与银行家及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串连小说,
6、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 “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 ”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 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 “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 ”,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
7、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 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 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 ,仅一千字,其结尾是: “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 ”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 “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 ”相反
8、,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 ,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 ”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
9、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 、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 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 “另一个自我 ”的产物,这个 “自我 ”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 “报纸
10、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 ”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 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 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 “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 ”。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
11、陋习,或者 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 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小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 4分) 【小题 2】从全文看, “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 ”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 6分) 【小题 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 1)请解释文中 “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这句话的含意。( 2分) ( 2)作者为什么说 “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 2分) 【小题 4】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 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
12、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 7分) 答案: 【小题 1】 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 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答出一点给 2分,共 4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1】 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 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 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6分) 【小题 1】( 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 1分),喧嚣和热闹只会 毁掉真正的文学家( 1分)。(语意相近即可) ( 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 1分),作者借此批
13、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 1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1】观点明确且能结合原文加以阐释,给 2 分;能举例分析且阐述合理。给 5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 1: 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 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 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彻肺腑的爱。( 5分) 参考示例 2: 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
14、品作者。( 2分)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以感受他内心的爱的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 5分) “常回家看看 ”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 “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 意义上说, “常回家看看 ”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 “空巢老人 ”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 ”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中国 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 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
15、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 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 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 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 “常回家看看 ”自然变得奢侈。 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 “养儿防老 ”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
16、,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还只是一个梦想。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 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 “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 ”,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
17、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 就无须因 “常回家看看 ”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 “常回家看看 ”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小题 1】对文中所说的 “常回家看看 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江西省 抚州 中高 五次 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