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四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四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四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年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高一第四单元检测题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凝 重( nng) 婆 娑 ( su ) 撰 写( jun ) 举世 瞩 目( zh) B 噙 泪( qn)废 墟 ( sh) 祷 告( do)阳光明 媚 ( mi) C酝 酿 ( ning) 蹬 车( dng) 契 据( q) 自怨自 艾 ( i) D 蠕 动( r)执 坳 ( ni) 惺 忪 ( sng) 亘 古未有( gn)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撰 zhun; B.墟 x; D. 艾 y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与课本衔接
2、密切,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平时学习过程中不要想当然,对把握不准的读音要查字典。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荤腥 咳嗽 赚钱 篷头赤脚 B雏菊 嬉笑 旗帜 细雨 C裸体 廉价 蹒跚 人事沧桑 D颤抖 感慨 嫦娥 金璧辉煌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蓬头赤脚; B. 蒙蒙细雨; D. 金碧辉煌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本题的努力工作应放在平时,平时积极向课本、课外读物、社会、字典等学习汉字,建立错字纠错本,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经常巩固汉字识记成果。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3、 ( 1)看着这种 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 2)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 :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要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 ( 3)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 中消失。 ( 4)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 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 黯然 视觉 勘误 B饲养 黯然 视野 勘误 C饲养 暗然 视野 刊误 D喂养 暗然 视觉刊误 答案: B 试题分析:喂养:给幼儿或动物东西吃。并加以照料使之成长或得以生存。饲养:给人或其他动物吃食物 ,使活下去。黯然: 阴暗的样子 面色
4、难看的样子 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暗然:隐晦深远,不易为人所见。勘误: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侧重指校 (jio)勘。刊误:校正文字的差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本题所考都是近义词,需要准确掌握每个词 语的意思、用法、使用对象、色彩等,如果在考场中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时,本题最好使用方法就是排除法。当然如果准确知道各个词语是最好的,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家教育部为加强高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计划实施,特制定了 响当当、硬梆梆 的五项措施,遏止学术腐败现象。 B对于南京大学 “辛酸父亲 ”来信事件,有关人士认为应该
5、理性看待,不能 不管三七二十一 ,全部否定。 C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拔出萝卜带出泥 ”就有可能。 D自 20世纪 60年代末以来,阿拉法特多次成功地躲过暗杀袭击, 起死回生的经历令他披上神秘色彩,并被称为中东政坛的 “不死鸟 ”。 答案: D 试题分析:响当当、硬邦邦:形容强硬,生硬。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好歹 ,吉凶为何 ,偏要干一干 ,试一试 ,碰一碰。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办得不圆满,引起别的麻烦。 “起死回生 ”指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句中属不明词义而误用,应改为
6、 “九死一生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在词语运用中理解、揣摩 词语,并不断地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要把自己遇到的陌生的字词、不熟悉的词语想办法用到自己日常会话中和写作中。要注意养成勤翻字典、词典,勤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必须进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次震惊世界的海啸灾难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 B美国驻日大使贝克在东京举行的国内外形势恳谈会上向朝鲜发出了警告,表明了不惜采取武力解决问题的姿态。 C有人预测,达到奥运会男女运动员人数持平的目标最迟也会在十年后实现,甚至很有可 能在北京奥运
7、会就会实现。 D我们党的历史表明,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坏,关系着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词语误用, “ 关于 ”应改为 “ 对于 ”; C.结构混乱,应去掉 “ 达到 ”;D.“ 两面 ”与 “一面 ”不相对应,应在 “成功 ”前加 “能否 ”,形成对应。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 综合思考,是否符 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标志性病句。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8、完成小题。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
9、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 1个大气压,即 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 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供应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
10、中的比例相同,即占 78.09,则需要吸纯氧 3 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 ,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11、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 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 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 300多倍的质量所生的 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小题 1】文中对 “太空行走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
12、、 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器来移动身体 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存在策略、大气环境与地球悬珠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小题 2】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毫米汞柱以上。 C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 3小时纯氧。 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毫米汞柱以上。 【小题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在航天器
13、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 倒走横行 ”。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 & (,所以与在地面行走一样,而且 “健步如飞 ”。 D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 “动弹不得 ”的窘境。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A.项只指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中行走,而没有提及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所以是不全面的; B.项指航天员在太
14、空行走所遇到的难题,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在太空中行走; C 项和 A 项一样,答案:不全面。 【小题 2】 A. 项中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在文中第二段能找到原句,是防止减压病的方法之一; C 项在文中第二段也能找到相关信息,是防止减压病的方法之一; D 项在文中第二段能找到原句,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毫米汞柱以上 ,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和 A 项答是一致的。 B 项和正确答案: A.C.D 矛盾,用排除法,故答案:为 B。 【小题 3】 B 项根据文中 “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后作用力,
15、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但 B项不全面,与题中原句矛盾: “在太空中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不正确; C 项文中的信息是在月球上行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不是 “健步如飞 ”,C 项不正确; D 项任意拔高了题的主旨,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 “ 假如借助科技手段 ”这一说法和信息。 考点:理解文中 重要词语的含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或辨析正误。 点评:考纲对该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能够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高考对此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分为六个考点,分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对文章阅读来说,所谓理解,包括对词句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对句间关系
16、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是两种密切相关的能力。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而分别加以认识的方法。综合是把已获得的关于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方法。对现代文阅 读来说,分析综合能力要求把句子、段落或文章,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层次,从而达到对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考生只有理解了考纲的考点和各个能力层级的内涵,那么就能够在快速且有效的阅读中抓住重点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从而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 新华记者 孙承斌 翟伟 李斌 “本届政府工
17、作走过了四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 归功于人民 ” 3月 16日上午 11时,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真切、简短的开场白,让人们再次领略了总理的赤子情怀。 近一个小时前,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连续第四次高票通过他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大厅内,鲜花吐艳,灯火辉煌。中外记者用热烈的掌声,向中国总理致意。 会场外,亿万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收看、收听着现场直播 “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
18、,没有任何其他权力。 ”温家宝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一个船只,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 ”面对中外记者,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解决民生问题学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昨,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 “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 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决的河流 ” 温家宝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 农民工忘不了,在总 理的关心下终于讨回工钱;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的儿童忘不了,大年除夕温爷爷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迎新年;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不尽司机忘不了,中南海向基层群众敞开了
19、大门,总理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 ”温家宝如是说。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温家宝掰着手指,向中外记者一一阐述当前应加快解决的四大重点民生问题。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到出台解决 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何,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 1.5亿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份份沉甸甸的 “民生清单 ”,清晰记录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20、。 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 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近两个小时里,温总理对十一个问题一一坦诚作答。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钭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 ”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温家宝十分冷静。 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在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几大问题后,温家宝坚毅地说,任务 “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 ” 直面挑战,毫不退缩。总理坦诚、自信的回答让在场中外记者频频点头。 信心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会前,网民向总理提的问题超过了 100万条,点击人数越过 2600万人次。正如温家宝所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一
21、种信心和力量! “总理的心究竟离我们有多近?他在思虑什么? ”招待会前,一位网民向总理 “提问 ”。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家宝以自己的真情告白,向人 们作出了郑重回答 (选自 2007年 3月 17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 1】温总理的答记者问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且一语中的。请阅读 “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 ”一句的上下文,对温总理这句话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和语言的表达作用作简要地分析。( 4分) 【小题 2】孔子曾说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通过本文的引用和介绍,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总理形象?( 4
22、分) 【小题 3】请简要分析这则消息结尾属于哪一种结尾方式。( 4分) 【小题 4】温总理在解释 “快乐 ”的含义时引用了艾青 的一句诗 “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联系你的体会,谈谈温总理所说的 “快乐 ”的内涵。( 6分) 答案: 【小题 1】 这句话触及了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就目前中国国家状况来看,我们的发展速度不决定于东部发达地区,不决定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群,而决定于发展滞后地区和弱势群体。( 2分) 这一恰切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解决困难群体生活问题的紧迫感与重要性。( 2分) 【小题 2】 具有民生思想和公仆精神,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与人民心心相印
23、。( 2分) 冷静、坦诚、自信,充满忧患意识。( 2分) 【 小题 3】 属于点化主题类结尾。(实际上是考查分析文体特征, 2分) 结尾既回答了网民的提问,写出了总理一心为民的意识,又化用总理的话,照应开头,紧扣标题,点明主旨。( 2分) 【小题 4】对温总理的话可以作如下理解: 春天来临,大地开花,冰河解冻,万象更新,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希望,人们心头油然而生兴奋感、自豪感 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人民的快乐要是和大地开花、河流解冻一样是发自内心的,而不能用什么具体的指标衡量。只要政府秉公仆精神,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人民就一定会过上快乐的生活。 试题分析: 【小题 1】解答所触 及的社会问题时应联
24、系下文温总理对农民工、艾滋病人的遗孤、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等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来回答。解答语言的表达作用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二是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题 2】解答此题时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要从总理的语言、行动中去总结和概括,可直接从原文中挑选部分词语归纳总理的形象。第 6段中的 “公仆精神 ”“与人民心心相印 ”,第 11-14段均是 “关注民生 ”, 16-19段中的关键词有 “坦诚作答 ”“充满忧患 ”“十分冷静 ”“坚毅地说 ”“坦诚、自信的回答 ”。二要注意文中出现的直接表现总 理形象的词语,如 “充满了忧患 ”“直面挑战,毫不退缩 ”、 “坦诚、自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河南省 开封市 十七 中高 第四 单元 检测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