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荀 白璨懿偌臃饩盼 懿傩闹胁豢欤 腿盟 陨绷恕懿傩吮 氖 蛘魈炙锶 啾谥 稹骄 喑侄嗳眨 懿傥薰 怠 懿俦 耍 锶窒朐偃【荨 哪笔砍隽艘桓黾撇撸 怕承匆环庑牛 盟 荩辉俑 蹊靶匆环庑牛 盗醣赶攵崛 鞔 B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的后路,不想此事被他的母亲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的女儿,不准孙权妄动。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刘备派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C
2、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蜀将张任伏兵于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无心再战,令人到荆州请诸葛亮。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D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 。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心生水淹七军之计。就在这天夜里,于禁投降了关羽,庞德被生擒。 答案: B 试题分析: B刘备不知此事,是赵云自己前去拦截。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本考点的重点是识记,识记的对象有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和文学体裁。本考点虽然占分不多,但也是考卷中的一项内容,不可掉以轻心。本考点的内容应在阅读中外名著中强化识记
3、,不能以题代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张飞挺矛立马于长坂桥接应。曹军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 敢近前。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 B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 “药方 ”,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4、。 C刘备引兵再攻雒城。为张任所败,幸为张飞所救。诸葛亮定计捉住了张任。马超引 羌兵来攻冀城,刺史韦康欲降,参军杨阜苦谏。韦康不听,投降后被杀。马超认为杨阜守义,复用杨阜为参军。杨阜暗中借来救兵,大破马超。 D张鲁派马超援救刘璋,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斗得难分难解,孔明使用反间计,迫使马超归降了刘备。马超利用援军这种特殊身份,骗刘璋打开城门,随及迫使刘璋投降。刘备率军进入成都,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刘备占领了西川。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马超告知自己投刘备,劝刘璋投降。并无骗刘璋打开城门,刘璋看到没了依靠,只好听从,也投降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要牢牢抓住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包括
5、读本)所涉及的所有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不要忽视在学习重点、自读提示、课文祝捷、课后练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内容,尤其不要忘了读本中关于文学史的一系列文章和所涉及的名言名篇。 现代文阅读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 ,设立国学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吴宓认为他是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 1926年 6月
6、,他只有 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 “清华三巨头 ”。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 取西方的 “历史演进法 ”,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他这种精密
7、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 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 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 “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这一时期,
8、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1962 年,胡乔木造访看 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 “盖棺有期,出版无日。 ”胡乔木笑答: “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 1969年 10月 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3分)( )
9、A陈寅恪的学问超过了吴宓和梁启超,是当时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因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请年仅 36岁的他为研究院的导师。 B陈寅恪帮助日本史学权 威解决遇到的难题,后又帮助苏联考古学家准确破译突厥文字,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C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失望导致陈寅恪由教学转向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D由于中央领导人胡乔木的关心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努力,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 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小题 2】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概括。( 6分) 答: 【小题 3】陈寅恪为
10、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厚实的国学功底为治史打下了基础; 通晓多种文字,为他广泛搜罗史料提供了方便; 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求得历史真相。(每点 2分,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小题 3】 待人谦和真诚; 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不阿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有独立的人。 (每点 2分,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超过 ”的说法文中无据,且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是吴宓个人的评价。 “转向 ”与原文中 “仍 ”矛盾。文集的出版与胡乔木的关心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阅 读题的解题核心是 “提取信息
11、”,这信息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此外,题干中除了一些显性的信息外,还有一些隐性信息,只有挖掘题干中的隐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小题 2】 试题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前三个自然段。第一段: “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厚实的国学功底为治史打下了基础。第二段:留学期间,勤奋学习十几种语言,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通晓多种文字,为他广
12、泛搜罗史料提供了方便。第三段: “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 “历史演进法 ”,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 ”: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求得历史真相。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 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
13、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小题 3】 试题分析: “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待人谦和真诚。“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御用文人发起石献九鼎的活动时,有人劝他参加,他不但 不参加,而且还写了 “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 ”,以示讽刺:不阿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有独立思想的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题。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
14、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 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 “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
15、已。 ”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从四春之“元 ”“迎 ”“探 ”“惜 ”及 “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 ”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
16、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 “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 “不期这一哭,那 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 “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 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
17、、不平,有几 分无奈、自嘲、自傲。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 “忧世乐天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着普通人, “忧世乐天 ”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 “乐天 ”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 “
18、忧世 ”之心。 C鲁迅认为宝玉 “喜聚 ”,又是独自领会 “悲凉之雾 ”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 “忧世乐天 ”的诗人性情。 D “忧世乐天 ”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小题 2】下列各项,对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 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以、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此句
19、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恨天 ”“灌愁海 ”等名目、 “无 ”“迎 ”“探 ”“惜 ”的谐音、 “绛珠 ”“紫鹃 ”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贡悲歌。 B林黛玉的 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 “惊天地,泣鬼神 ”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 自序,读来让人觉得 “心绪苍凉,话语沉痛 ”,是因为两位作
20、家人生经历相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宝玉 喜聚 ”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鲁迅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 2】 试题分析:错在 “没有才能 ”, “虚度流年 ”。其实是曹雪芹的愤世之语。 考点: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点评: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
21、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小题 3】 试题分析: B.“惊天地,泣鬼神 ”的表述属夸大其词, “哀怨不平之气 ”的结论属无中生有。见第 3段。 C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 “痛悼红颜 ”,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见第 4段。 D.错在 “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的分析。文中只说 “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 ”,并未推究原因。另据第 4段对张岱经历的介绍,以及作者对曹雪芹身世的了解,也可以判断此项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
22、原文所存在的 “变 ”与 “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 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文言文阅读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土石 邻 P,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 荡而柔,其声汹
23、以 。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 停 断付 醭 肫娑 a伲 烊鞫 鍪瑁 L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 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 ;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 泉州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