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二 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将于 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D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
2、死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前面说 “是否 ”,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 “搭配不当 ”,应在 “美国 ”后加 “能否 ”。 C项重复累赘,删除 “毫无例外地 ”; D项,这个句子中的介词 “由于 ”在句首,造成主语残缺。去掉 “由于 ”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语病的能力 点评:作为语病考查题,本题考查了三种常见语病:逻辑照应问题,语义赘余问题,成分残缺问题,考查比较全面。难度也很适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一组是( 3分)( ) 印度有个古老的传说:鸿蒙之初,虎与人本是手足兄弟, , , , , , ,可悲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丁古 阿内妮神,目前 8个
3、老虎亚种已经灭绝了 3个,每天太阳落山时,这个越来越稀少的族群,不知道明天是新希望的升起还是末日的来临。 人设计骗虎过河,用毒镖射死了它 虎选择住在繁茂森林中,人则筑室而居 丁古 阿内妮神发现了它,伏在虎的尸体上暖了十年 有一天,人想侵占森林,与虎兄弟展开了一场恶斗 虎的尸体顺流而下,金色的条纹在水中闪闪发光 直到几百只虎从尸骨中新生,长啸着跃入森林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前一句提示可知,下一句应该陈述 “虎 ”与 “人 ”,故最好的选择是 句,排除 C、 D 两项;再根据 句推断下一句应该为 ,接着应该陈述 “人 ”的计策,因此 必须放在 前面。从而断定为 B项。 考点: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点评:因为本题的故事性很强,既有时间先后关系,也有逻辑关系,因此推断起来比较轻松。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向我们这样的大学生 汗牛充栋 ,比比皆是,根本算不 得什么。 B在一次新生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七月流火 ,天气虽然炎热,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C人要是有一颗象草木一样 “不怨寒暑移 ”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 安之若素。 ” D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做仔细的调查,必须改变 目无全牛 的工作作风。 答案:
5、 C 试题分析: A汗牛充栋:运书很多累得使牛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指形容藏书非常多。对象误用; B七月流火:天气变凉的信号。望文生义; D目无全牛: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意思误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四个成语都是高频成语,学生的理解应该是到位的,因此,做出本题的难度不大。 现代文阅读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 “量身打造 ”的概念 “ 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
6、、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 “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
7、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莫言自己说,他的小说 “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
8、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 “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 象征 ”。一些媒体还把此次新闻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
9、,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钟声) 【小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 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影响力。 B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
10、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C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地位。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3分) A “魔幻现实
11、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 的授奖评语 是国际舆论对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原文是 “越是 就越是会具有 考点:本题
12、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点评:从设错的角度看,文章的表述语设错选项的差别很小,仔细体会,有一个程度和表述范围的差异。学生把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不难看出错误所在。 【小题 2】 试题分析:原文是: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重点语句的能力 点评:学生在做这类理解句子含义的选择题时,一般的方法是先找准与选项相关的答题区域,再根据关系密切的句子进行比对,一般的,设置的选项都是原句比对,很少有 推论或者延伸观点的,比如本的区域是第六节的这句话: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
13、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学生经过比对很容易看出错误所在。 【小题 3】 试题分析: “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 ”,文中没有这一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文章第二节的相关信息是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 ”显然,选项中给出的判断是对文章的一种误解和随意延伸,是无中生有。一般的,只要是文章中没有出现的概念和延伸的观 点,我们都视作错误。 说 荷 赵文英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
14、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 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5、。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 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
16、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 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而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
17、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 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 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 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 2002年第 10期,有删改 ) 【小题 1】文章第 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小题 2】文章第 - 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 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4分) 【
18、小题 3】根据第 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 “种荷 ”的主要方式。( 4 分) 【小题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 5分) ( 1)第 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 “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分) ( 2)第 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 “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这 “生命的真谛 ”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小题 2】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
19、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小题 3】写诗作文,赞颂荷处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小题 4】( 1)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 2)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 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伟力。 【小题 1】 试题分析:对第一节手法的判断,主要从以下几句话中入手: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
20、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 ”从这两句话里可以看出,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荷花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抗争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散文中常见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的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作用的分析也不太难,一般的,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要表现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章的 1-2节主要是为了表现荷与干旱的抗争,这样的描写还不足以表现出荷的顽强抗争的特性, 4-6节的描写正是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展现荷的这一特点,使荷的形象更丰满,精神更突
21、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题目中有答题方向的暗示:联系上下文,上文第 2节中,很清楚地提到了荷的精神,第 7节也提到了荷受 到的千锤百炼。这些都能提醒学生分析出答案: 【小题 3】 试题分析:从第 8节结尾处可以看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写古代文人们以诗文来赞美荷,在心灵深处种植一株不朽的荷。那么,很显然,古代的种荷方式就是就是赋诗,作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点评:本题变相考查了学生概括的能力,问得很巧,表面上问种植荷的方式,实际上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小题 4】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句子含义理解题,理解句子含义主要看这
22、个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比喻含义的部分,有指代意思的部分和有弦外之音的部分,把这 些部分的内涵分析出来就行了。本句中 “君子的襟怀 ”“红尘中的心扉 ”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部分,君子的襟怀:纯洁高尚的品格;红尘中的心扉:被功名利禄蒙蔽的心灵,把这些内容带进句子整理即可;( 2)从前文看,荷经受了干旱、风雨冰雪的洗礼,但是她却从未失去自己的君子襟怀,因此,这种精神才最让作者感动,这也是作者最深的人生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难度很大,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尤其是第 2个小题,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偏差,如,答成 “荷的抗争精神 ”
23、等等。 文言文阅读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 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甘肃省 武威 第五 中学 11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