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麦 秸 ( ji) 瞥 见( pi) 潜 意识( qin) 蹑 手蹑脚( li) B荣 膺 ( yn) 阐 释( chn)记事 簿 ( b)龇牙 咧 嘴( li) C粗 糙 ( co) 腼 腆( min)棕 榈 树( l) 扛 鼎之作( gng) D静 谧 ( m)泥 沼 ( zho) 扎 彩带( z)翻箱 倒 柜( do)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蹑 ni; B.膺 yng; C.糙 co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拼音不仅是我们学习汉
2、字、学好普通话的工具,更是我们的一项语言技能。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家具摩挲钓鱼竿美轮美奂 B安详头绪捉迷藏意尤未尽 C浏览樊篱咨询费雍荣华贵 D内敛帐篷胡罗卜卷帙浩繁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尤 ”改为 “犹 ”; C.“荣 ”改为 “容 ”; D.“罗 ”改为 “萝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点评:本题出现的词语是课本常见词,考的都是音近字和形近字。如果能考一些易错字、多音字则更加全面。所以平时还应养成注重课本的好习惯。要
3、想把字形记准确,必须从意思角度去理解。 下列各句中打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即使在表达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小说对恒定主题的追求也是 孜孜不倦 的。 B谈到泰 濉 3亿票房收入, 1:16的投资回报,武汉的文化创意企业心向往之,企业家 蠢蠢欲动 。 C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 乌烟瘴气 。 D有网友爆料,称昆明市某区地税局公务员年终奖高达 16万元; 无独有偶 ,据媒体报道,出现环境污染、招标腐败等诸多负面事件的延长石油,陕西省政府将为该公司在岗员工增发一个月工资,总额过亿元。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孜孜不倦:孜孜,勤勉的样子。勤勉努力,不知疲倦
4、。 B.蠢蠢欲动: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策划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感情色彩用错。 C.乌烟瘴气:乌烟,黑烟;瘴气,热带山林中一种温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病的病源。用以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D.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 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 A今年春运,武汉打 “飞
5、的 ”去北上广,比坐高铁还便宜。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航空公司为吸引客流,纷纷打出 “价格牌 ”。 B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普查,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 134.42万亿立方 米,可采资源潜力为 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 C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 D如果想在除早晨或傍晚外的其他时间观察太阳黑子活动,需要使用专门制作的带有滤光片的天文望远镜,切忌不要用眼睛直接观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成份残缺,在 “京广高铁 ”前加上 “随着 ”,或在 “航空公司 ”前加 “使 ”;C.“过程 ”是 “运行 ”主宾搭配不当,在 “运行 ”后加
6、 “过程 ”; D.否定失当,删除 “不要 ”或 “切忌 ”,或将 “切忌 ”改为 “切记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修改病句要清楚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首先从句子主干入手,如果主干没问题,然后分析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除了理论之外还需要语感。所以语感的培养对语文很重要。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B加西亚 马尔克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C桥边的老人在桥边分别是 德国
7、 伯 尔、 美国 海明威的作品。这两位作家均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D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 托尔斯泰是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桥边的老人作者:美国海明威,在桥边作者:德国伯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点评: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 定最终选项。 现代文阅读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
8、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 “志 ”。“志 ”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 “起居注 ”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 “地理志 ”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 “
9、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但 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 “事出于沉思 ”; “义归乎翰藻 ”,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 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 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
10、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 “说话 ”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 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11、。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 1】下面关于 “小说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题 2
12、】对文中 “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 “志怪志人小说 ”同 “传奇小说 ”并存。 B唐 “传奇 ”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 “传奇 ”中仍保留着 “志怪志 人 ”的因素。 D唐 “传奇 ”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 “实录 ”(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 实录 ”)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
13、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将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中的 “历史领域 ”变为 “历史 ”,偷换的概念。 【小题 2】 试题分析: A.文中无据; B.与题干无关; D.“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可见 “仍记载着大量历史的内容 ”是曲解愿意,且 “大量 ”扩大化了。 【小题
14、 3】 试题分析: “凡是 都 ”绝对化。注意原文中 “大多 ”一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 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及解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谈论的问题。二、细读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总结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的方法。细读时要解决以下几个题: 1明确文章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中心话题的,即要分层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来。 2掌握作者在议论时都用了一些什么论据(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要准确完整地答好 问题,也要注意答题的技巧。 1审清题干: 首先要对题干做一番分析,明白问的
15、是什么,指向哪些段落,即答题区在哪里。这样在答题的时候,范围清楚,目的明确。 2归纳、概括: 找出问题的答题区后,则需对有关的关键句进行压、缩、改、换。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 “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 “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 “道 ”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
16、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 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 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 “低作堰、深淘滩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 “穿二江成都 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
17、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 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 “妙源清君 ”,这也暗合了老子 “上善若水 ”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
18、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 “分四六、平涝旱 ”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川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9、。 【小题 1】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 项是( 4分) A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B本文写都江堰时,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C作者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 “上善若水 ”的内涵。 D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治水者的敬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E全文行文流畅,蕴含深刻哲理,表现了人要征服自然的主题。 答: 【小题 2】文中说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4分) _ _ 【小题 3】第 段可否删除?为什么?( 4分) _ _ 【小题
20、4】请探究文中的 “上善若水 ” 蕴含了的哪几层深意。 (8分 ) _ _ _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方法科学: “低作堰、深淘滩 ”“分四六、平涝旱 ”; 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思想深刻:体现了 “上善若水 ”的哲学思想。(每 1点 1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 1)不能删除。( 1分) ( 2)理由: 作者由眼前生机盎然的都江堰联想到现实中污 染严重的江河,通过对比( 1分)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1分)。 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小题
21、 4】 以水比喻 “上善 ”; 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 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句错在 “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 ”,本文不以描写见长,而是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见长, “生动活泼 ”不妥; E句主题理解单一。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来说, “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位于文 章结尾,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总结,因此,答题区间应为上文。这道题的答案:散布在文中,答题时需要提炼概括。考生要找到体现人类智慧的句子,还要加以概括。 【小题 3】 试题分析:第 段作为全文内
22、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删掉。具体理由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本段主要写了现实中污染严重的江河,与眼前生机盎然的都江堰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文实际表明,都江堰是上善之作,因为修建者、维护者是上善之人,作者借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学习先贤,与自然和谐共处。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 “都江堰 ”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湖北 孝感 高级中学 上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