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龙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省龙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省龙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龙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掂 量 / 惦 记日 晕 / 眩 晕殷 红 / 殷 实拾 掇 / 咄 咄逼人 B浩 淼 / 渺 茫呜 咽 / 拖 曳处 方 / 处 境市 侩 / 脍 炙人口 C偏 裨 / 裨 益复 辟 / 开 辟泥 土 / 拘 泥解 救 / 浑身 解 数 D果 脯 / 哺 育 给 予 / 供 给折 服 / 折 本 提 防 / 提 纲挈领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din/din, yn/yn, yn/yn, du/du B. mio/mio, y/y,ch/ch
2、, kui/ kui; C, p/b, b/p, n/n,ji/xi; D. f/b, j/j, zh/sh, d/t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正确朗读现代汉语字音能力。 点评:本题的容量大,考查了三十二个常见字;考查的面广,涉及到了前后鼻音的区分,音近字的声母、韵母的区分,常见多音字的区分,同音字的区分。 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几幅山水画画得都不怎么样,只有小刘画的这幅梅花图还 差强人意 。 B军事专家认为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 “猎杀手 ”,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 无地自容 了。 C那尊雕像屹立在那里已经许多年了,几乎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霜
3、打日晒, 栉风沐雨 ,都没有改变它的英姿,也没有改变人们对它的崇敬。 D我们周围专门有这么一帮人,唯恐天下不乱,人家干正事,他们却 敲边鼓 。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 “无处藏身 ”。 C项,栉风沐雨:形容旅途奔波的辛劳。此处是对象误用。敲边鼓:从旁协助。此处望文生义。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情色
4、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情色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3分) A此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 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 B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 C “醉驾入刑 ”有效地震慑了醉酒驾驶者,而提高国民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文明素质,才是打击 “酒驾 ”的治本之策。 D每年的 4月 22日是 “世界地球日 ”,设立 “世界地球日 ”的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5、,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句式杂糅, “是由于 ”和 “造成的 ”杂糅到一块; C “提高国民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意识 ”搭配不当; D成分残缺 ,应在 “保护家园 ”后加 “的意识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色是贴近生活实际,有时代感。本题提醒考生要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符合高考的命题原则。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
6、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 谈笑自若的人。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发现这个道理 ”照应 “发现了 ” ,所以排除 B、 D; “公理发现以后 ”照应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 ” 照应,所以排除 C。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点评:排序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关联,如词语(关联词、指代词)的照应、话题一致、结构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逻辑联系等。本题根据词语照应和内在逻辑联系即能得出答案:
7、。 现代文阅读 教训的回顾 黄永玉 教训不一刹而过,才真的成为教训。 好友张五常曾提到我不驯的 “美德 ”,说是在某种长期的特殊生活环境下,我还保持了某种可贵的 “纯真 ”。 他心地太善良了,把一切都看好。其实,他比我 “纯真 ”得多;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他的周围、这个世界,欣赏和鼓励他这么做,相信他的诚实。 我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剖开胸膛,创伤无数。 五常相信权威,他是在真正权威教育下加上自己的天分,把自己弄成如假包换的权威的。 我从小靠自己长大。一路上,只相信好人。权威当前,没有办法的时候
8、,口服心不服,像个木头。雕成厂表面老实,实际调皮复杂的 “皮诺曹 ”。历史的因袭太多,医治过去遗留的伤口比克服未来的困难的分量沉重十倍。 在我的一生中,略堪告慰,艺术上还算吃苦耐劳。但吃苦耐劳不是艺术成果。 俄罗斯寓言家克雷诺夫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要去旅行,问他的朋友,要不要 雇佣他的男佣人 这个人虽然不会做事,但是他不抽烟、不喝酒 朋友回答说: “其实,抽一点烟,喝一点酒算不了什么,只要他会做事。 ” 画不好画,光提劳动精神是无济于事的。 我自己在翡冷翠的工作劳动有余,画画上碰到的钉子却像掀起了旧疮疤那么难过和丧气。 莱奥纳多 达 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写一次生。 他屋后
9、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展延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 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出来了,懒散疏落的橄榄树也出来了,草地出来了。太阳落西, 9小时的工作,开车回家。 在客 厅重新把写生装在大画架上,改改这里,修修那里,晚饭后直画到半夜 2点,兴致十分高昂,心里对莱奥纳多 达 芬奇崇敬不已,觉得可以把这块生长乱草的地面改成鲜花怒放的花园岂不更好 不假思索便动了手。为了痛痛快决地玩一场鲜艳的颜色,为了塑造莱奥纳多 达 芬奇的故居非同凡响,画面上出现了热带植物园的奇花异草。 临近完成的时候天已黎明,我仿佛从梦中醒来 理想的花园出现,莱奥纳多 达 芬奇朴素的故居到哪里去了
10、心情如挨了几棍子 我曾经嘲讽过把鲁讯故居改建成 “文庙 ”的愚蠢行为,不悭吝语言的鞭挞;如今又在自己的作品上为莱奥 纳多 达 芬奇搭盖鲁迅故居式的圣殿 真是见了鬼。 一整天加上一整夜的劳累,换来了羞愧的悔恨。我怎么能用这种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莱奥纳多 达 芬奇呢 让他在天之灵对我作怜悯的微笑 我几乎受伤似的躺倒了。什么地方也不去,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 三天之后决心带上行头再上一次芬奇镇。天已经很冷,山风飘起了衣服,我把所有的鲜花都刮了,狠狠打上薄薄的底子 “对不起,莱奥纳多 !让我把你的草地重画一遍吧 !我庸俗的劣根性玷污了你和你的草地,你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
11、苦和烦恼 ” 群孩 子刚从 “故居 ”参观出来,围在我的周围,一边看, 边不停地轻轻叫好,还和我照了相。你看,莱奥纳多要他们来安慰我了。 过了几天,占美从香港打电话来,问画画进度如何 我还在生自己的气,恨不得一口把电话机嚼了: “太艰难了 !” “艰难 ”他说, “67岁还觉得艰难 那我恭喜你了 !” (选自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有删节) 【小题 1】 “我 ”在文章开头引用好友张五常对自己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4分 ) 【小题 2】 “我 ”在为达芬奇故居写生时得到了怎样的 “教训 ” 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5分 ) 【小题 3】文章结尾,占美说: “67岁还觉得艰难 那我恭喜你了! ”结
12、合全文,你认为他 “恭喜 ”“我 ”的原因是什么 (6分 ) 答案: 【小题 1】好友称赞 “我 ”“纯真 ”, “我 ”却认为自己并不 “纯真 ”。引用这一评价,作用在于将好友的纯真和诚实与下文自己的 “不诚实 ”“失去纯真 ”做对比,既突出好友的可贵品质;又欲扬先抑,使下文自己的 “不诚实 ”“失去纯真 ”表现得更突出。 【小题 2】 “我 ”写生,是为达芬奇故居的朴素真实所感动,却在绘画时加上了过多不真实的矫饰,使之失去了原本的面目,这使 “我 ”感到羞愧和悔恨。由此,“我 ”得到了这样的教训 -克服历史因袭所 带来的庸俗劣根性(或虚伪、惯于歌功颂德)的难度比克服未来的困难要大得多。认识
13、到自己几十年是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 【小题 3】 “我 ”在 67岁的年龄,仍然感到了创作的艰难,说明 1.“我 ”并没有因为年龄而放弃了艺术追求,而是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2.仍然有强烈的创作激情和进取心; 3.不断对自我进行反省; 4.遇到困难,说明 “我 ”还有突破和改变的可能,还有达到更高艺术境界的可能。 【小题 1】 试题分析:很多散文家爱用由此及彼的开头方式来写散文,本文便是一例。开头好友赞我 “纯真 ”,由此引出我曾经 “虚伪 ”的故事。 所以从结构上是引出下文,内容上与下文形成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句段作用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常考题,
14、该类题的答题思路为指出其在“内容上 ”“结构上 ”的作用。本题提问很规范,但答案:的组织不够规范。命题者应该提供更规范的答案:,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小题 2】 试题分析: “我仿佛从梦中醒来 理想的花园出现,莱奥纳多 达 芬奇朴素的故居到哪里去了 ” “心情如挨了几棍子 我曾经嘲讽过把鲁讯故居改建成 “文庙 ”的愚蠢行为,不悭吝语言的鞭挞;如今又在自己的作品上为莱奥纳多 达 芬奇搭盖鲁迅故居式的圣殿 真是见了鬼。 ” “换来了羞愧的悔恨。我怎么能用这种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莱奥纳多 达 芬奇呢 让他在天之灵对我作怜悯的微笑 ”“我把所有的鲜花都刮了,狠狠打上薄薄的底子 ” “ 对
15、不起,莱奥纳多 !让我把你的草地重画一遍吧 !我庸俗的劣根性玷污了你和你的草地,你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苦和烦恼 ” 从以上内容即可归纳出答案:。 考点:本题 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归纳概括能力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很多考生会忽视这种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归纳概括,孰不知,不会归纳概括就无从分析手法、主旨。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认真分析占美话中的几个词,从而理解他的言外之意。“67 岁 ”“艰难 ”“恭喜 ”。 67 岁高龄的人对工作应该是很坦然的,甚至有点消极的,可 “我 ”不是。因为精益求精,所以才觉得 “艰难 ”,这是对 “我 ”工
16、作态度的高度评价。 “恭喜 ”是对 “我 ”的赞美、佩服。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句子较好,它隐含 了问话者的情感。这样的句子往往会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使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解答时就是要挖掘出句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类题最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联想与审美 童庆炳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
17、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 (即联想 )。 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 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18、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 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 “非融化的 ”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 ”。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 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
19、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 “融化的 ”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 “依存美 ”和 “纯粹美 ”的区别。 “纯粹 美 ”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
20、感取胜的 “纯粹美 ”,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 “依存美 ”。所谓 “依存美 ”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 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认为人们从音乐中获得愉悦,是因为音乐能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省 龙川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