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复 辟 /裨 益教 唆 /疏 浚殷 实 /殷 红 B渣 滓 /浸 渍 寒 暄 /渲 染 奔 波 /投 奔 C 隽 永 /眷 恋 提 防 /堤 堰牢 笼 /笼 统 D 贞 烈 /箴 言 旋 风 /漩 涡妥 帖 /字 帖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z/z; xun/ xun; bn/ bn( A.b; su/ jn; yn/ yn; C. jun; d; lng/ lng; D. zhn; xun xun; ti/ ti)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
2、话常用字的字音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课外,涉及范围很广。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对于易读错的读音要着重记忆,并且不能想当然,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千灯湖的景观既表现了岭南水乡的风光特色,又体现了 “自然 人 社会 ”的主题。景区周围建筑 鳞次栉比 ,错落有致;长廊如带,曲折环绕;楼阁高耸, 穿云裂石 。每当夜幕降临,千灯竞放,湖光灯色,交相辉映,使人 心旷神怡 , 流连忘返 。 A鳞次栉比 B穿云裂石 C心旷神怡 D流连忘返 答案: B 试题分析: B(A鳞次栉
3、比: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B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不能用来形容建筑。 C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D流连忘返:比喻喜欢某种事物而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内地的婴儿奶粉曾出现三聚氰胺等质量问题,相对而言港澳地
4、区和海外的奶粉质量让人放心,因此洋奶粉虽价格昂贵,却是年轻父母们首先的品牌。 B今年初,为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的管理,环保部官方网站公布了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中推进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 C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征求意见稿 )受到了公众的调侃;疾控专家指出,监测苍蝇密度科学的方法有目测法、粘蝇纸法、人工小时捕打法等严格的监测规程,不能理解为简单的 “数苍蝇 ”。 D自 1月中旬以来,英国、爱尔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已检测出掺有马肉的牛肉食品;到目前为止, “马肉变形记 ”的详细过程,没有一个国家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A“洋奶
5、粉是品牌 ”搭配不当; C句式杂糅,应改为 “监测苍蝇密度科学的方法有目测法、粘蝇纸法、人工小时捕打法等 ”,或 “监测苍蝇密度的目测法、粘蝇纸法、人工小时捕打法等都有严格的监测规程 ”; D应改为 “对于 马肉变形记 的详细过程,没有一个国家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 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 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
6、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是基本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如果常有团体合作的训练,在学问上可以免偏陋,在性情上也可以免孤僻。 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商讨,实验的配置,遗误的检举,都必须群策群力。 学生们尽管成群结队,实际上各人一心,每人独自上课,独自学习,独自完成学业,无形中养成个人主义的心习。 他会有很浓厚而愉快的群的意识,他会深切地感觉到:能尽量发挥群的力量,才能尽量发挥个人的力量。 现行教育有一个大毛病,就是 许多课程的对象都是个人而不是
7、团体。 其实学问像其他事业一样,需要分工合作的地方甚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D(先用 引出中心,再用 解释 “都是个人而不是团体 ”, 解释 中的 “需要分工合作的地方甚多 ”, 是对 的进一步阐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该题型的答题技巧为: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
8、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 50。 现代文阅读 神木 李磊 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 “尊容 ”。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述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树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丫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那是像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丫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利。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 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
9、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我们关注那树的那几年里,它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还活着;与其他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 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的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祠堂倒了
10、,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上,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土墙的背后,而是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可是,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事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 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到那些树木的身影: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
11、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在重建祠堂时,村里人决定将那棵百无一用的废树伐掉。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的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 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泥土下面。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
12、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有人觉得这棵树活得太委屈: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不值?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 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选自散文 2009年第 8期,有删改) 【小题 1】请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这棵树的特点。( 4分) 【小题 2】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你认为这棵树 “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得吗 ”?请简述理由。 ( 6分) 答案
13、: 【小题 1】特点: 驼背、低矮,生长缓慢,根系浩荡而壮观; 看似平庸卑微,与世无争,却顽强坚韧,生命力旺盛。 (每点 2分 ) 【小题 2】欲扬先 抑(或先抑后扬)。从 “废树 ”到 “神木 ”,从 “平庸 ”到 “令人惊异 ”,文章欲扬先抑,逐层深入,使文章一波三折,突出了作者对看似平庸卑微(昏昏沉沉、与世无争),内在却坚韧顽强的精神的赞美。 (手法 1分,具体分析 2分,情感 2分) 【小题 3】示例一:值得。那棵树选择了自己认定的活法,保持平庸与低调,换取了长久的安宁,没有像其他乔木为人所用。就像现实社会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保持低调、与世无争、内心坚韧的人往往生活更加从容,更
14、加自由与安逸。这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 示例二:不值得。与其他树纷纷为人们所用相比,它只 是一棵 “像一棵灌木一样生长的废树 ”,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实际价值。现实社会中,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社会上的竞争,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表现自己的人,才能获得更多机会,展现更多精彩!(言之有理即可)。(观点 1分,与之对应的 “活法 ”特点 1分,价值表现 1分,联系现实 2分,总体表达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概括这棵树的特点,要从全文出发,找出能体现它的特点的文句。例如他的卑微的枝叶和他强大的根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
15、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 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 2】试题分析:本题也可以说是托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虚实结合或象征)。用树木比喻人,写出树木似平庸卑微(昏昏沉沉、与世无争),但内在却坚韧顽强,赞扬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庸卑微,但内在却坚韧顽强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 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
16、双关等。 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 C.虚实结合; D.象征手法等。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 3】试题分析: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文章中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单纯的道理论证。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分析充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 题,分值也比较高,但是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加以评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17、文化:不能逃避之担当 在汉语里, “文化 ”这个词最早大概是 “以文化之 ”的意思,和 “武化 ”相对。用文明去感化别的部族,和用武力去攻打别的部族,是建立威望的两种不同方式。也就是说, “文化 ”最早是用来探讨怎么和自己以外的他者相处的,是一个用于区分的概念,而不是想象中那样用于包容的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当一个罐子没有和杯子、碗等不同容器摆在一起的时候,它叫什么其实并无所谓。 回想起来,我其 实相当怀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他们读经、治学、吟诗作对、饮酒、喝茶、过他们的小日子 但是他们没觉得自己干的这些事是在生产文化。一直到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
18、下跪,才多多少少让满清的官员们觉得这些化外之民跟咱们不是一个东西。 1840年之后,那些闲来遛鸟听戏的中国传统读书人被打到家门口的坚船利炮一下子弄懵了,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些个玩意儿,才知道自己跟人家是不一样的。 “文化 ”这才一下子成为整个民族的关键词,一会儿说要中体西用,一会儿说要全盘西化,五四以来的一代又一代 知识分子七嘴八舌,总之是焦虑,没有了 1840年之前的神定气闲。 这样尴尬的局面倒并非只有我们在面对。地理大发现之前,各种不同的文化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对独立发展,就好像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而一旦殖民运动把全球联结为一个整体,那喀索斯抬起眼一看:哟!林子
19、里还这么多人哪!他就不得不以别人为参照,重新审视自我。因此 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 ,是思考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历史的强力就在于后世将永远不能不面对已然发生的变故,那喀索斯们一旦相遇就永难分离,他们将拥抱、争斗 、亲吻、残杀、亲如兄弟或互为仇雠。无法再渴望 1840年之前的单纯生活,自那以后的每一代青年,若要求得在历史当中的自立,就必须思考文化的问题,必须在他人与自我之间作出选择或求得平衡。而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不是分裂和疏远了各种文化样态,反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紧接着到来的全球化时代更使得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即以语言的变迁
20、观照现实世界: “文化 ”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与它相关的词组不再仅仅是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类;还有消费文化、大众文 化、网络文化、酒吧文化、青年亚文化,甚至浴室文化、厕所文化,等等等等。后现代光怪陆离的文化现场,要求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加复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它呼唤激情,同时也呼唤理性。这样的历史使命,让人几乎难以承受却无处推脱。 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或许迷茫,或许不知所措,或许感到空虚乏力,正如在发现了林子里其他的身影之后,那喀索斯的那种痛苦。但是既然树林已经向我们敞开,我们就必须一步步向林中走去。否则只会在对自己身影的迷恋中一头栽入湖中。对于文化
21、这样宏大的概念,我们即使从未懂得,也必须保持思索。惟有思索,才能担 当。 【小题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文化 ”这个概念最初是用非武力的方式去感化别的部族,建立自己部族威望的一种方式。 B在清朝之前,我们的先祖读经、治学、吟诗作对等,他们并没有从事生产文化的行为。 C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这件事点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 D鸦片战争以后, “文化 ”成了中国社会的焦点话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关注。 E全球化时代让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处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化。 F既然世界已向我们敞开胸怀,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
22、这个开放的世界,而不是逃避它。 【小题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 “文化是多元的 ”的是( ) ( 3分) A中国人见了皇帝要下跪,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却不肯下跪。 B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使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混乱。 C “文化 ”这一词汇的含义在几十年来变得越来越驳杂,越来越多样。 D临湖的少年那喀索斯,只看到自己,就越看越顺眼。 【小题 3】怎样理解 “文化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间的问题 ”?( 4分) 【小题 4】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 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 4分) 答案: 【小题 1】 B C 【小题 2】 D 【小题 3】文化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23、( 1分),是思考在多元的文明生态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2分),文化应该是互相包容的( 1分)。 【小题 4】面对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 1分),我们要勇于面对,勇于思索,勇敢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B C( B见第二段,原文是 “我其实相当怀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他们读经、治学、吟诗作对、饮酒、喝茶、过他们的小日子 但是他们没觉 得自己干的这些事是在生产文化 ”, “没觉得 ”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做。 C英国使节来到乾隆的大殿上不肯下跪这件事只是让清政府意识到中西方文化有区别,并未引起恐慌。 F项的语意可以在最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汕头 金山 中学 下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