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腈 纶( qng) 纤 维( xin) 诤 友( zhng)装 模 作样( m) B戏 谑 ( xu ) 栅 栏( shn)回 溯 ( s) 强 人所难( qing) C城 垣 ( yun) 皴 裂( cn) 泥 古( n ) 纨 绔 子弟( k) D 逋 逃( b) 处 方( ch ) 嬗 变( shn)博闻强 识 ( sh)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 腈 纶( qng) 装 模 作样( m) B项: 栅 栏( h) D项: 处方( ch
2、) 博闻强 识 ( h)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字音涉及多音字 .形近字和形声字的读音。作答字音字形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相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音分辨。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对他们不能 求全责备 ,尤其是那些无心向学的学生,他们在班级有时 危言危行 来恐吓同学,交上来的作业常常是 文不加点 ,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不以为意,但是这些不良现象的背后常常是有原因的,如果问题不是很严重,我认为还是 不足为训 好,应该多给他们关爱,
3、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引导他们逐步走向学习的正轨。 A求全责备 B危言危行 C文不加点 D不足为训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B项: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C 项:文不加点: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D 项:不足为训: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本题 BCD三项均为望文生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对于词语的正确使用,应注意它的语境。如果是近义词辨析的话要弄清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和侧重点。成语和熟语要理解它们的正确含义,不要望文生义。本题中的几个成语经常
4、误用,注意积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 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D这个村第一次尝到了科技投入的甜头,今年他们不但不再伸手向国家要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大批粮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主谓搭配不当, “水平 ”与 “转变 ”不能搭配。 B项:一面对两面, “是否 ”与 “是 ”不能搭配。 C项:搭配不当, “一发生
5、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 ”不能与 “见解 ”搭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修改病句要清楚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首先从句子主干入手,如果主干没问题, 然后分析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除了理论之外还需要语感。所以语感的培养对语文很重要。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钓鱼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是由于 1895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钓鱼岛 ,才出现了问题 ,形成了争议。无论从历史、法理等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 从明朝到近代的五百年间中国一直对钓鱼岛行使着主权。 所以从
6、法理角度上说钓鱼岛已经回归中国。 从法理上看, 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 “钓鱼岛等岛 屿应随台湾一起归还中国。 ”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最早发现了钓鱼岛并命名。 但 1971年美国却将被非法托管的钓鱼岛所谓的 “施政权 ”私相授受给日本,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指出此举 “非法 ”。 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语言前后要照应,所以首句应选 说 “历史 ”,后说 “法理 ”选 , 是接着 从时间来说的, 是因果关系,应在一起, 句中 “这 ”指代 句内容,应放在 后,所以选 C。 考点
7、: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本题考到了连贯题中常用的方法:话题一致、前后照应,是一道较好的连贯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现代文阅读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 1) 5月 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 “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 “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 ( 2)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
8、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 3)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 4)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 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 5)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
9、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 6)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 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 7)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
10、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 8)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 9)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大的生
11、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 ,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 10)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 谁怕透明 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
12、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 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 “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 ”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 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 2008年 5月 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 1】文章说, “这次救灾
13、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 从全文看, “开放 ”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 4分) 【小题 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 4)( 5)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3】文章为什么说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 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 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 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小题 2】运用反复,例 “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 是史无前例的( 3 分);
14、运用排比,如 “趟开了 ,趟开 趟开 ” ,增强说理的气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 3分)。(答对一种修辞手法 1分,举例 1分,说出表达效果 1分;共 5分) 【小题 3】( 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 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首先锁定答题区间,只主要集中在( 5)段,根据信息要点, “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信息可以这样广泛 流通 ”“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 ”可以概
15、括为( 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 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 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 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如何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呢? 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 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4、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 5、按照考题要 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不将有效信息与各先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如果是表述
16、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小题 2】 试题分析: “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三次出现,这是间隔反复的手法,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 “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 ”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语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点评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排比的修辞效果是:增强语势;反复的修辞效果是起强调作用。 【小题 3】 试题分析
17、:首先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所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全文,否则概括肯定不会全面。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从结构上来说,总领全文,本文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从下文中可以概括出三个要点:( 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 2)汶川震痛后,更开 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 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注意分值 6 分,所以答案:要点很可能是三个。 考点:分析文章内容。 点评: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
18、,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 ,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
19、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 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
20、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 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 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
21、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朝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 “金枝玉叶老遗民 ”。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 “四王 ”(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 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 “四王 ”,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
22、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 “扬州八怪 ”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小题 2】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 “悲剧意识
23、”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表现出来。 B一种 “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 ”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C把凄厉的人生经 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小题 3】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4分) 【小题 4】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 4分) 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2】 B 【小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 东莞市 第七 高级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