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四川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高二10月学习检测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四川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高二10月学习检测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四川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高二10月学习检测语文卷(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四川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高二 10月学习检测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 簇 拥 (z) 两 颊 (ji) 荸 荠 ( q) 阜 盛( f) B 模 样 (m)陈 抟 (tun)悚 然( sng)博闻强 识 (zh) C盘 螭 ( ch) 烟( jun)金石可 镂 (lu)气 馁 ( ni) D 嫡 亲 (d)炮 烙 (po)歆 享( xn)朱 拓 ( tu)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应为簇拥 (c); B项应为模样 (m); D项应为朱拓( t)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识记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
2、:本题所选字词均出自于教材,对引导学生注重教材内容有指导性。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3分) A赎罪堂皇功亏一篑走头无路 B寒喧逡巡栩栩如生声名鹊起 C缥缈诡秘穷兵黩武再接再励 D教诲 蹙缩莘莘学子义愤填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应为走投无路; B项应为暄; C项应为再接再厉。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识记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本题选取的是常见、常用词,可见命题者是用了很多心思的。 下面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 3分) A第三个身量未足, 形容 尚小 B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 别致 C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 风流
3、 态度 D身量苗条,体格 风骚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身体容貌 /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C、风韵 /轻浮放荡;D、姿容俏丽 /妇女举上止轻佻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理解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古代小说中也有很多古今异义词,值得关注。 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近一周,每个中国人都对十二名中国船员在泰 国湄公河水域遭匪徒枪杀而愤怒。你可以 登陆 华纪网,点亮纪念六位四川籍船员的蜡烛,以寄哀思。 B成都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因为增加了生物、实用技术等新课程,几乎所有学科都面临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的问题, 以至 大部分
4、师生都认为实行新课改后学习负担加重了。 C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们,对于社会上那些虚浮的现象,对于那些 “荒诞家 ”的不经之谈 ,都要仔细地辨识。 D刘老师针对班上同学数学成绩 良莠不齐 的现状,讲课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应为 “登录 ”, “登陆 ”指由水中到岸上; B项应为 “以致 ”或 “以至于 ”, “以至 ”,有 “一直到 ”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从浅到深。; D项应为 “参差不齐 ”, “良莠不齐 ”指人的品行。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理解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本题中 “登录 ”
5、一词选用得很好,与时俱进,有现代生活气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对于央视 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革命性的改革来说应该被给予掌声和鼓励,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 人。 B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 “向雷锋学习 ”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所谓质疑。 C韩白之争、韩高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韩寒的博客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 D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强烈谴责美军对古兰经的亵渎行为,并要求美方将巴格拉姆监狱交由阿富汗政府管理。 答案: D 试
6、题分析: A、成分残缺,应去掉 “对于 来说 ”; B、搭配不当, “提出质疑 ”,应改为 “提出疑问 ”; C、搭配不当, “博客成为名人 ”。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理解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三个错误选项,有两个考了搭配不当,不符合高考命题原则。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目。( 20分)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
7、。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 “咝啦 ”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 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 在这儿! ”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
8、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 豆 ” 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
9、 “神经有问题 ”,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 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
10、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 “哇 ”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 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 “唉,啥人啥命,这样
11、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 ,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小题 1】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5分) 【小题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6分,每小题 3分 ) (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
12、的是天空。 (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 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小题 3】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小题 4】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分 ) 【小题 5】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5分 ) 答案: 【小题 1】特点:冷清、萧索。作用: 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 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小题 1】( 1)说明她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已经很久,一直未能主动地于痛苦中解脱,这种痛苦使她越来越封闭,以至于忽略了外 界的一切,尤其是能让自己感到舒畅的事物。 (
13、 2)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小题 1】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小题 1】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内容: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小题 1】最后一段是作者美好的想象,它借助振青嫂的 心理活动传达一种希望,用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让想象与现实形成对比,反衬以振青嫂为代表的不幸者恶劣的
14、生存境遇。 【小题 1】试题分析: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 ”, “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 咝啦 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 ” 这里隐含了 “冷 ”的信息。 “在这个弹丸小镇上 ”隐含着 “人少 ”的信息,所以可概括出 “冷清、萧索 ”的特点。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综合分析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本题抓住 了本文环境描写的特点来命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文章。但答案:应加入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小题 1】试题分析:原文 “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
15、的舒适 ”一句中 “久违的舒适 ”说明她封闭自己已经很久了。题干中的 “最广阔的天空 ”与后文的 “久违的舒适 ”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关键句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理解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本题以考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来考内容上的照应、铺垫,形式新颖。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是运用了类比的形式,所以 “良心旧 ”“难以洗净 ”与“毛衣 旧 ”“买新的 ”要进行对比,再加上文章批评城里人自私、狭隘行为的主旨,可分析出此答案:。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理解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本句选用好,扣住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时多分析与主旨有关的
16、句子。 【小题 1】试题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总起、总结、承上启下几中,本段在文章中间,再结合内容可知是承上启下。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 ”这是对上文的总结; “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 ”是为后文作铺垫。内容上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点明主旨等,这里 “无比坚强 ”已经很 明显地点题了。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综合分析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本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 【小题 1】试题分析:前文极力多次描写了振青嫂的痛苦和城里人对她的漠不关心。而最后一段的想象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可见对振青嫂的同情,对 “城里人 ”的批评。 考点:本题是
17、对学生 “探究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F级。 点评:本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惜所给的答案:单一,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合理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目。( 13分) 红楼启示录 王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 “石头 ”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 ”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 “石头 ”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
18、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 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 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忽忽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 (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 )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 “将真事
19、隐去 ”, “假语村言 ”, “经历过 一番梦幻 ”, “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弛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 “大众传播 ”,一种 “站队 ”,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 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 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 !小说毕竟只是说, 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
20、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 “把玩 ”“把玩 ”吧。反正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本文系节选,文字有改动) 【小题 1】第 段中的 “写实 ”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 (回答不超过 30 字)( 2 分) 【小题 2】第 段说: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 ”,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写出,每条不超过 15字)( 4分) 【小题 3】下面的说法不符合 本文意思的几项是( )( 4分) A红楼梦 “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 ”, “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
21、”,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D作者提请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 作者认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小题 4】这篇短文节选自红楼启示录。从节选的文字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 回答不超过 30字)( 3分) 答案: 【小题 1】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按迹录踪,不敢稍加穿凿。 【小题 1】( 1)给作者智下创作的自由;( 2)给读者留下阅读欣赏的自由(或给读者留下二度创作的自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四川 中学 外语 实验学校 10 学习 检测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