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2011-2012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参加 /扪参历井强迫 /强词夺理解数 /解甲归田 B蹊跷 /独辟蹊径扛活 /力能扛鼎巷道 /万人空巷 C糨糊 /襁褓之中橘红 /正而不谲粮饷 /响彻云霄 D处所 /设身处地救济 /无济于事诊断 /暴殄天物 答案: B 下边句子中加点的熟语,能够替换为括号中成语的一项是( )( 3分) A教育局的人是不来薄弱的农村学校的,雪中送炭也就成了奢望。他们就是那样高高在上,让人有 可望而不可即 的感觉。(望尘莫及) B体育竞赛, 长江后浪推前浪 是自然规律,老将们英雄迟暮
2、本在意料中,但如此多的老将卷土重来却值得深思。(青出于蓝) C任何伟大事业的实现都要经过一个 长期的艰难的复杂的过程,企图 毕其功于一役 ,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锤定音) D您看,还给我的文章加批呢! 强不知以为知 ,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牵强附会) 答案: B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 A百姓自身渴望生存的意志无疑是 “闯关东 ”的重要原因;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又往往将移民潮一次又一次推向高峰。 B近年来,各类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为此,交警部门提醒司机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的隐患。 C关于课外阅读,这位教育
3、专家提出如下建议:诗词、小说最好推荐给初中学生比较合适,曲赋和笔记文学则最好推荐给高中学生。 D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不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 答案: 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 )( 3分)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 “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他的艺术 ,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世俗形骸消亡之日,
4、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 B C D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悬棺 ”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 “悬棺 ”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 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 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
5、的悬棺或崖葬都 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 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
6、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 “地 ”。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 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 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
7、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 【小题 1】下列关于 “悬棺 ”或 “崖葬 ”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 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悬棺或崖葬大都是古代渔民所为,至少他们的劳动生活与船有关。船形棺的随葬品
8、中有龟形木盘和鱼骨,就是棺主人生前是渔民的最好证明。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 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 “自然 ”就是指 “自然环境条件 ”。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 “地 ”。这 “地 ”指的是葬身之地。 D山体崩塌,形成悬
9、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悬棺 ”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B要断定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必须确认悬棺的年代与闽越人存在的年代大致在同一时期才行。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 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
10、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A 以偏概全。 “都是古越人所为 ”错,原文是 “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 ”,信息见第三段。 B 曲解原文。 “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错误,原文说 “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 ”,信息见第四段。C混淆必然和豁然。 “就是棺主人生前是渔民的最好证明 ”错,原文是 “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信息见第五段。 D符合本文的立意,相关表述见第三段。) 【小题 1】( A、 B、 C三项理解的依据分别见 4、 6段, D项分析不够准确。根据原文
11、最后一段,悬棺的形成还有 “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 ”的地质变化条件。) 【小题 1】( A、 B、 D三项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概括和推论都正确。 C项有的说法无中生有, “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原因将棺材做特殊处理外 ”,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阅读下面的作品。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小城 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
12、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 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
13、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 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 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
14、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 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 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
15、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 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 ,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小题 1】文章第 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 4 分) 【小题 2】文章第 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小题 3】文章题目 “在风中长大 ”中 “长大 ”的内涵有哪些?( 4分) 【小题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 6分) 答案: 【小题 1】( 4分)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 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 1分
16、),运用细节( 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 1分),使人如临其境。 【小题 1】( 6分) 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 2分); 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 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 “在风中长大 ”的主题( 2分)。 【小题 1】( 4分) 身体的成长(或 “肉身的伸张 ”, 2分); 摆脱了愚昧思维(或 “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 2分)。 【小题 1】( 6分) 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 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内蒙古 赤峰市 元宝 山区 高二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