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宁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卷.doc
《2010年宁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宁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宁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卷 其他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小题 1】颈联中提到 “玄猿 ”和 “白雁 ”,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 6分) 答案:【小题 1】 “玄猿 ” 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 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 1分)。 “白雁 ”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
2、象特点的 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 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 5分) 【小题 2】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1分)。诗人一边诅咒 “干戈 ”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 “ 干戈 ”, 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4分,其中分析 2分,结论 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 的空缺部分。( 6分,每题 1分) ( 1)客路青山
3、外,行舟绿水前。 _, _。 (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 _。_, 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 _。 (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_,_! _。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5)嗟乎! _, _。 _,_。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_, _。 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4、惊心。 (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 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B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上海世博会上,参观的人们,在沙特馆前排起了长龙,但一批人进去后约五分钟,后一批人才被允许接踵而至。 D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答案: B, 依次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 _。 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 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6、 )( 3分) A 2010年 08月 15日,一个庄重而肃穆的日子,国家为舟曲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举国哀悼,既见证了国家对逝者的祭奠,还诠释了国家对生者的告慰。 B我们需要解决在反垄断立法中的根本:一方面是为企业创建一个自由竞争、协调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C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地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D宁夏人民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出版的虚构之作品,在中国的发行量已超过 8500万册。作者是
7、纽约时报曾给予这个睿智的作家极高评价的悬疑小说王后玛丽 海金斯 克拉克之手。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下面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张祥龙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 “雅文化 ”,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 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 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 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 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
8、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 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 “基因 ”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
9、在已经基 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 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 “文命危浅,朝不虑夕 ”,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
10、史的教训是,一场像 “文革 ”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 悲凉的文化含义。(有删节) (作者简介:张祥龙,男,出生于 1949年 8月 14日。现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外国哲
11、学研究所 ”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小题 1】对 “儒家文化的现状 ”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 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小题 2】对 “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 “自家的文
12、化 ”,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 “板结 ”,形成了 “文化荒漠 ”。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 “中国向何处去 ”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小题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
13、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 “文革 ”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A“现在已经没有了 ”片面; 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 ”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 ”以偏概全。 【小题 2】 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 ”绝对化 B“文化荒漠 ”和 “荒漠化 ”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
14、向的一种迷惑 ”与文意不符。 【小题 3】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 “保护 不受影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 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
15、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 学 ”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
16、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 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7、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 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
18、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 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
19、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 ,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5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
20、青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 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 。我们可
21、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小题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6分) 【小题 3】作 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分) 【小题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宁夏自治区 银川 中高 三年级 学期 月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