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西沟五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西沟五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西沟五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西沟五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有关物理学家和他的主要贡献对应的是 A牛顿 -磁偏角 B托里拆利 测出了大气压值 C奥斯特 电磁感应现象 D法拉第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惯性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发现的,磁偏角是我国沈括最早发现的,所以 A错误; B、托里拆利最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所以 B正确; C、奥斯特第一个发现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或者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所以 C是错误的; D、奥斯特第一个发现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或者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也是错误的 故选 B 考点:物理常识 点评: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在学习中应注意 为缓解电力紧张的状况,开发利用新能源,我国陆续建成了一些核电站。关于核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对环境无污染,可以随意处置 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不可控制的核裂变 C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是石油或天然气 D核电站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核能一内能一机械能一电能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核电站的核废料具有放射性,对环境危害很大,不能随意处置,故说法错误; 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可控的核裂变,故说法错误; C、核电站使用的就
3、是核燃料,而石油或天然气常规的化石能源,故说法错误; D、核电站先将核能转化为内能,再通过汽轮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说法正确 故选 D 考点:核电站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点 评:对核电站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顺利回答有关核电站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熟知的内容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 P向右移动时 A电压表示数不变,灯变暗 B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暗 C电压表示数不变,灯变亮 D电流表示数变小,灯变亮 答案: A 试题分析:电压表始终测量电源的电压,因电源的电压不变,所以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向右滑动时
4、,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总电阻变大;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总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示数变小; 灯泡两端电压变小,实际功率变小,灯泡变暗 故选 A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根据电路的连接情况分析总电阻的变化,结合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情况 关于浮力、浮沉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轮船从海里行驶到河里所受浮力减小 B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阿基米德原理只适用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适用于气体中的物体 D医学上将人的血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如果血液恰好悬浮,则说明两者密度相同 答案 : D 试题分析
5、: A、当船从海里到河里,都是漂浮, 船受到的浮力: , 船受到的重力不变, 船受到的浮力不变,故 A错误; B、 物体浸没在水中, 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即: , 当物体下沉时, v排 不变 ,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深度增加时,受到的浮力不变,故 B错误; C、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浸在气体中的物体,故 C错误; D、如果血液的密度等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把血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血液为悬浮,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 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条件、悬浮条件)的了解与掌握,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密度关系一起理解记忆 关于
6、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和电子就象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中子运动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D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原子核集中了所有正电荷及大部分质量,即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夸克,电子绕核运动,而质子和中子不做绕核运动,故 A错, B错, C对;电子体积很小,人仅凭肉眼是无法看到的,故 D错 故选 C 考点: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 点评:原子的核
7、式结构模型为考试中的热点,应牢记其结构模型 某同学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B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惯性,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C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D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推力与重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根本无法去比较衡量,不符合题意; B、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所以和力的大小无法比较,并且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力的作用,所以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于汽车未推动,那么静止就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推力等于阻力,不符合题意; D、汽车未推动,处于平衡状态
8、,具备二力平衡条件,推力等于所受阻力,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点评:本题目是考查学生二力平衡的掌握,这里拿重力来混淆学生的视线,其实质还是看学生对于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错误选项非常容易排除 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 2s的时间 ,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
9、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 A和 B都正确; 由图象可知,在前 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选项 C正确; 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 40m,两人的路程相等,故 D错误 故选 C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下面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A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没有光射入我们的眼晴 C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D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10、形成的,此选项符合实际;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如果没有光射人我们的眼晴,将看不到物体,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此选项符合实际; D、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 B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 反射和折射形成的现象,属于基础知识 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凝华 熔化 B升华 熔化 C升华 液化 D凝
11、华 液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现象; 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是熔化现象。 故选 A。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熔化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物态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是一道基础题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小石头 ”,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 A 错误; B敲
12、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高,故 B错误; C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错误;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小石头 ”,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正确。 故选 D。 考点:声与能量;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噪声的防治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音调、音色、次声波与超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性,属于基础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要会分析 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小明午餐大约吃 4的米饭 B教室的高度大约是 7m C港城六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 50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2m/s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此项考察的是质量的估测,一个人吃 4kg,也就是
13、 8斤饭是不可能的 B、此项考察的是长度的估测,教室高度相当于两个人的高度,约 3m C、 此项考察温度的估测,六月份是夏季,最热为 40 左右 D、此项考察速度的理解和估测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2m/s,每秒平均步行1.2m 故选 D 考点:质量的估测;温度;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比较综合,分别以周围生活现象为载体,考查质量、长度、温度、速度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估测 实验题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如图所示。 ( 1)实验中他们通过观察海绵的 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物理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如等效替代法、类比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
14、法等,他们运用的这种研究方法叫 法。 ( 2)在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时,应通过比较 两图完成。 ( 3)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 4)其中一个同学将 A物体沿虚线方向切掉一部分,如图丁所示,他和图甲对比后得出了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 ”的结论。你认为他存在的问题是 。 答案:( 1)形变( 1分) 转换法( 1分) ( 2)甲、丙( 1分) ( 3)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 作用效果越明显( 2分) ( 4)没有控制变量( 1分) 试题分析:( 1)海绵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压力越大,形变量越大,因此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海绵
15、的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用海绵的形变程度间接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应用了转换法 ( 2)由图可知,甲、丙实验中,物体间的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的面积不同,根据甲、丙两实验可以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 ( 3)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可知,在接触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由此可知: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 4)在将 A物体沿虚线方向切掉一部分时,如图丁所示,没有控制物体间的压力大小相等,因此不能根据甲、丁两图示实验得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 ”的结论 考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影
16、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的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张晓同学要测量一个小灯泡电功率,已知电源电压是 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 3.8 V。 (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将图甲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置于 端(选填 “A”或 “B”); ( 2)张晓同学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了几次实验,得到部分 U和 I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小灯泡灯丝电阻 升高而增大。在第 1次实验中 ,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U/V 1.00 2.00 3.50 3.80 I/A 0.14 0.24 0.36 灯泡亮度
17、 不亮 很暗 较亮 正常 ( 3)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 A,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 4)当张晓同学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时,不小心把灯丝烧断了(其余元件完好),则此时电压表示数约为 V。 答案:( 1) B( 1分) 做图( 2分) ( 2)温度( 1分) 小灯泡两端电压太低( 2分) ( 3) 0.38( 1分) 1.444( 1分)( 4) 6( 1分) 试题分析:( 1)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需要将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路连接如图所示 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该最大,也就是滑片位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青海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西沟五校 九年级 下学 期期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