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重庆市万州三中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重庆市万州三中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重庆市万州三中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重庆市万州三中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 A司马光砸缸 B刻舟求剑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为物体形状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B 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C 火烧赤壁涉及燃烧为化学变化; D 铁杵磨成针属于物体形状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判断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向来是中考的必考点,常在单项选择题里面比较靠前的位置出现,属于简单题。 某 4.6g有机物完全燃烧得到 8.8g CO2和 5.4 H2O,可以判断该有机物组
2、成( )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有机物燃烧得到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8.8g CO2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 5.4 H2O 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总和为0.6g+2,.4g=3g,说明 4.6g有机物中除了碳、氢元素以外还含有氧元素,所以此有机物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考点:物质组成的确定 点评:利用化学反应判断物质组成的题目属于中考常考的知识点,通常在探究题中出现,考察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思想,注意仔细审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
3、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方法 A NaOH(Na2CO3) 氯化钙溶液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CO2(CO) 氧气 点燃 C Cu(CuO) 稀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CuSO4(H2SO4) 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后得到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 要想完全除去一氧化碳必须通入过量的氧气,点燃后氧气有剩余,产生了新的杂质; C 铜不和稀盐酸反应,和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后只得
4、到铜;D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和两种物质都反应,过滤后只得到氢氧化铜。 考点:除杂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物质的除杂问题属于中考的常考点,选择填空均可出题,考察形式较为灵活,注意积累总结。 形状相同的等质量镁、铝、锌、铁放入到足量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编号对应物质正确的选项是 ( ) A 铝 镁 铁 锌 B 镁 铝 铁 锌 C 铝 镁 锌 铁 D 镁 铝 锌 铁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四种金属里面镁的活动性最强,所以反应最快,所以 为镁,排除 B、 D选项,锌比铁活泼,所以反应较快, 为锌, 为铁, A项合适。 考点:数形结合 点评:此题属于数形结合
5、类型的题目,常在选择题比较靠后的位置出现,通常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读懂所给的图形才能作对题目,对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 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 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 g 0 12 15 待测 已知 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n, Q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n,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反应后 Q 的质量为 12g B反应中 Y与 Q 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 3 4 C反应后生成 15 g Z D该反应方程式中 X与 Q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3 答案: D 试题分析:反应后 X质量减小 4g
6、, Y反应后质量增大 2g, Z反应后质量增大1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增大的质量等于减少的质量,所以 Q 反应后质量减小 12g,则反应后 Q 的质量为 9g,反应中 Y与 Q 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2 12,反应后生成 14 g Z,反应中参加反应的 X与 Q 的质量比为 1: 3,设 X与 Q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 b,则有 an: 2bn=1: 3,所以该反应方程式中 X与 Q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3。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点评:此题是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 用方面的题目,属于中考的热点题目,可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出现,考查形式较为灵活,注意仔细审题。 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
7、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 A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隔绝空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可燃物没有被清除,也没有被隔绝空气,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外界条件无关,所以根据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为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燃烧和灭火 点评:中考中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察燃烧和灭火,每年必有,同学们应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积累总结。 对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解释 A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 水银温度计里的水银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8、 C 25 m3石油气可加压装入 0.024 m3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D 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 “空中生烟 ”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答案: B 试题分析:水银温度计里的水银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分子大小本身不会发生变化。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下列有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用煮沸的方法可降低水的硬度 B使用含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C我国的人均水量居世界第一 D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煮沸可以使水中可溶的钙离子和镁离子转化
9、成沉淀沉降下来,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B 使用含磷洗衣粉可以增大水中含磷化合物的含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C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含量较低; D 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考点:关于水资源的基础知识 点评:关于水资源的考题近几年有越来越热的趋势,并不是每年都考,但是关于水资源的相关知识点和常识却非常重要。 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锈钢的防锈原理与铁管表面喷油漆的防锈原理相同 B大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C有些女孩子为了身材苗条,拒绝食用油脂,这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 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是解决 “白色污染 ”的方法之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不锈钢的防锈原理为改
10、变了物质组成,铁管表面喷油漆的防锈原理是表面喷漆隔离了氧气和水; B 大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而维生素 C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较多; C 油脂属于人类必须的六大营养素之一,缺少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是解决 “白色污染 ”的方法之一。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这种类型的题涉及的知识点属于基本的化学知识点,较为简单,中考中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平时应注意对细小知识点的识记。 古人用雌黄 (化学式为 As2S3)加水混合后涂在纸上来修改文字,成语 “信口雌黄 ”就源出于此。雌黄中 As的化 合价是 3,则 S的化合价为 ( )。 A 6 B 4 C -2 D 2 答案:
11、C 试题分析: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总和为零,设硫的化合价为 ,所以有,解得 ,所以 S的化合价为 -2。 考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点评:关于元素的化合价一般在填空题中考察较多,选择题中直接考查较少,但属于重点,较为简单。 下列与试管有关的操作或装置 (试剂和酒精灯省略 )的图示正确的是 ( )。 答案: B 试题分析:震荡试管中液体时手应捏住试管上半部分左右摇晃;在试管中加热固体时应固定住试管的上半部分,且试管口向下。 考点:化学实验操作 点评:关于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但是可以考的操作比较有限,应注意总结。 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 A硅原子是由原子核
12、和电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四个图像都不涉及原子核和电子,所以无法说明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从苯分子图像可以看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可以从单位时间扩散到空气中分子的多少看出;从图像可以看出苯分子由分子构成,氯化钠晶体由离子构成,硅由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基础知识 点评: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重庆万州,山清水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B严禁麦收后焚烧
13、小麦秸秆 C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D欢度春节时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和粉尘,可以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考点:环境保护 点评:环境保护类的题目一直是近几年中考的考察热点,常和实事结合,可在选择题、填空题中考察,较为简单。 钾肥具有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功能。下列化肥中具有此功能的是 ( )。 A尿素 CO(NH2)2 B氯化钾 (KCl) C硫酸铵 (NH4)2SO4 D磷矿粉 主要成分 Ca3(PO4)2 答案: B 试题分析:含有钾元素的化肥可以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功能,所以氯化钾 (KCl)合适。 考点:化
14、学与农业生产 点评:中考中常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察化学与农业生产,每年必有,同学们应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积累总结。 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 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 C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 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答案: B 试 题分析: A 没有反应的时候溶液 pH值大于 7,所以是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 B点 pH值为 7,为中性,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 由于是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C点是盐酸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重庆市 万州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